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呼伦贝尔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地处祖国北疆,坐落在中国最美草原、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呼伦贝尔市,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58年成立的呼伦贝尔大学,1977年恢复本专科招生。1992年,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伦贝尔盟分校、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合并,重新组建成立呼伦贝尔大学。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呼伦贝尔学院。2000年后,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呼伦贝尔盟商业学校、呼伦贝尔盟城建职工中专学校、内蒙古工程技术学校、海拉尔农牧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并入。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本科高校。2011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植根呼伦贝尔,紧扣区域和行业需求,推进应用型转型发展,2016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同年入选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百所高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校66年来,为社会输送10万余名各类人才。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76.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3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1.03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8个学院、1个实验实训中心、3个研究中心。现有教育、旅游管理、农业、体育、美术与书法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54个,涵盖文学、艺术学、理学、教育学、法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农学十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全国畜牧总站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1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1个、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1个,形成了以“优势学科专业为引领,特色学科与关联专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4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7人。教职工1271人,其中专任教师804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23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12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696人。自治区教学名师7人、教坛新秀7人、教学团队8个,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7项。42名教师先后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内蒙古自治区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3人、二等奖8人。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项目17项、自治区级项目249项;新增部、自治区级科研平台10个;发表科研论文1610篇(其中高水平论文313篇),获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75项,外观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15项,成果转化1项;荣获各级各类科研奖项218项(包含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3项),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1人。学校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打造高校、地方和社会共同进步的格局,不断加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项目研究工作,着力推进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逐年攀升,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推动地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人才引领行动深入开展,形成较强的科技支撑能力。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多所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连续11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涉外院校信誉等级一级院校”。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自治区“六个工程”,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秉承“明德致和、笃学尚行”的校训,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改革创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发扬“艰苦奋斗、求是创新”的呼院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服务呼伦贝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合资源,加大对优势和特色学科投入,大力发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和教师教育,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奋斗、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数据截至2024年9月
呼伦贝尔学院地处祖国北疆,坐落在中国最美草原、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呼伦贝尔市,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58年成立的呼伦贝尔大学,1977年恢复本专科招生。1992年,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伦贝尔盟分校、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合并,重新组建成立呼伦贝尔大学。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呼伦贝尔学院。2000年后,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呼伦贝尔盟商业学校、呼伦贝尔盟城建职工中专学校、内蒙古工程技术学校、海拉尔农牧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并入。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本科高校。2011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植根呼伦贝尔,紧扣区域和行业需求,推进应用型转型发展,2016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同年入选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百所高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校66年来,为社会输送10万余名各类人才。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76.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3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1.03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8个学院、1个实验实训中心、3个研究中心。现有教育、旅游管理、农业、体育、美术与书法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54个,涵盖文学、艺术学、理学、教育学、法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农学十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全国畜牧总站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1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1个、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1个,形成了以“优势学科专业为引领,特色学科与关联专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4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7人。教职工1271人,其中专任教师804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23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12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696人。自治区教学名师7人、教坛新秀7人、教学团队8个,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7项。42名教师先后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内蒙古自治区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3人、二等奖8人。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项目17项、自治区级项目249项;新增部、自治区级科研平台10个;发表科研论文1610篇(其中高水平论文313篇),获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75项,外观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15项,成果转化1项;荣获各级各类科研奖项218项(包含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3项),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1人。学校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打造高校、地方和社会共同进步的格局,不断加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项目研究工作,着力推进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逐年攀升,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推动地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人才引领行动深入开展,形成较强的科技支撑能力。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多所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连续11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涉外院校信誉等级一级院校”。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自治区“六个工程”,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秉承“明德致和、笃学尚行”的校训,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改革创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发扬“艰苦奋斗、求是创新”的呼院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服务呼伦贝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合资源,加大对优势和特色学科投入,大力发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和教师教育,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奋斗、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数据截至2024年9月
展开
指标体系
2024
中国大学排名

763/E-
综合实力
800/E-
择校顺序
省份11/内蒙古区
学校类型174/综合
学校参考类综合类
升学率
781

E-
新生质量
777

E-
就业质量
793

E-
薪酬
803

E-
教师水平
767

E-
教师绩效
799

E-
论文质量
765

E-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4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20307
经济与金融
44
E+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462
E-
030101
法学
440
E-
030301
社会学
98
E-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63
E
040104
教育技术学
132
E
040106
学前教育
195
D
040107
小学教育
211
E
040201
体育教育
307
E-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25
E-
040209
冰雪运动
11
E+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42
E-
05010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28
E+
050107
秘书学
109
E
050201
英语
587
E
050202
俄语
95
D
050301
新闻学
215
E
060101
历史学
180
E+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416
E
070201
物理学
275
E-
070301
化学
311
E-
070302
应用化学
378
E-
070501
地理科学
166
E-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135
E-
071001
生物科学
285
E-
071101
心理学
68
E
071201
统计学
271
E-
071202
应用统计学
175
E
080201
机械工程
103
E-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59
E-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98
E-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90
D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84
E
080902
软件工程
420
E-
080903
网络工程
222
E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
146
E
08091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504
E-
081001
土木工程
312
E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15
E-
081501
采矿工程
49
E-
082503
环境科学
182
E
090101
农学
73
E-
090701
草业科学
32
E-
120103
工程管理
277
E-
120201
工商管理
397
E-
120202
市场营销
441
E-
120203
会计学
442
E-
120901
旅游管理
339
E-
120902
酒店管理
96
D+
130201
音乐表演
227
E-
130202
音乐学
300
E
130204
舞蹈表演
126
E-
130401
美术学
268
E
130404
摄影
57
E-
130405
书法学
110
E
130501
艺术设计学
251
E-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502
E-
130503
环境设计
484
E-
专业类排名
2024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3
金融学类
477
E-
0204
经济与贸易类
467
E-
0301
法学类
448
E-
0303
社会学类
304
E-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288
E
0401
教育学类
214
D+
0402
体育学类
399
E-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418
E+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607
E
0503
新闻传播学类
371
E+
0601
历史学类
235
E
0701
数学类
489
E
0702
物理学类
405
E-
0703
化学类
470
E-
0705
地理科学类
281
E-
0710
生物科学类
417
E-
0711
心理学类
277
E-
0712
统计学类
362
E
0802
机械类
447
E
0806
电气类
376
E
0807
电子信息类
515
E+
0809
计算机类
569
E
0810
土木类
341
E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440
E-
0815
矿业类
90
E-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332
E+
0901
植物生产类
162
E-
0907
草学类
33
E-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531
E-
1202
工商管理类
656
E
1209
旅游管理类
246
D+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367
E
1304
美术学类
303
E+
1305
设计学类
600
E-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