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兰州文理学院
兰州文理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甘肃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甘肃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对口支援院校,“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创始成员,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国科协学风传承示范基地,首届甘肃省文明校园,新时代甘肃省高校党建示范院校(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甘肃省新时代语言文字示范校。学校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坐落于主城区黄河之滨。甘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势,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学校办学育人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广阔空间。学校始建于1950年,由甘肃教育学院、甘肃联合大学、甘肃省艺术学校、甘肃省电影学校等先后合并而成。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赓续红色育人传统,传承甘肃教育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新中国普通教材编写的开路人、基础教育的奠基人辛安亭先生的教育家精神,始终秉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接续奋斗、与时并进,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有在校生近1.2万人。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突出应用、服务发展”使命,坚定地方性、开放型、应用型的办学方向,主动融入甘肃文化旅游强省建设,逐步形成了文理兼具、以文化人、赋能文旅的发展格局。坚持“五育并举”,弘扬“明德强能、励志笃行”的校训精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探索“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设14个二级学院,42个本科专业,构建了文、艺、管、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为导向,重点建设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三大专业集群,88%的专业直接赋能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拥有全省高校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曲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广播电视工程等特色本科专业;创建了敦煌舞教学体系。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化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环境设计、新闻学、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2门省级一流课程。作为全省唯一聚焦文旅产业的应用型大学,学校是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秘书长单位,甘肃旅游智库秘书处、省非遗保护协会秘书处单位。依托甘肃省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现代文旅国际产业学院”,创新校政企共建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对接产业、对接企业,校企合一、理实合一”的文旅人才培养体系。先后被授予甘肃省全域旅游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非遗研究基地、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敦煌舞人才、戏曲人才培养基地,美术、舞台艺术创作基地等9个省级基地与科研平台,成立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敦煌舞传承发展研究院、非遗研究院、全媒体传播研究院、“一带一路”文化艺术研究院等5个特色科研平台,建有甘肃省乡村旅游创新研究团队等7个科研创新团队。与甘肃省文旅厅深度合作,主持黄河流域甘肃段非遗资源普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评估、文旅骨干人才培训,聚焦区域文化旅游做咨政、定标准、编规划、推样板、促交流、创模式,服务文化旅游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4项;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敦煌文艺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学校坚持人才兴校,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现有教职工874人,其中专任教师65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24人,占专任教师的50%;具有博士学位者108人,占专任教师的16.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415人,占专任教师的80.3%。学校实施“雁苑学者计划”“雁苑英才计划”,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积极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拥有全国“最美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1人,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1人,文旅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十大陇人骄子”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专家、“陇原青年人才”等各类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50余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校地、校企、校际合作交流,深化产教融合。以建强产业学院、对接做实“服务地方事项清单”等为抓手,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新疆、浙江等省区的多个地市、省内各市州开展战略合作;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伊朗、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并在塔吉克斯坦设立中国文化交流中心。持续推荐优秀学生赴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亚美尼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等国留学。面向未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机遇,落实政治建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从严治校的办学要求,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服务文旅强省建设为方向,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原则,努力在化育成人上打头阵、在赋能文旅上建高地,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展现担当作为,书写奋进篇章。
兰州文理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甘肃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甘肃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对口支援院校,“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创始成员,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国科协学风传承示范基地,首届甘肃省文明校园,新时代甘肃省高校党建示范院校(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甘肃省新时代语言文字示范校。学校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坐落于主城区黄河之滨。甘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势,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学校办学育人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广阔空间。学校始建于1950年,由甘肃教育学院、甘肃联合大学、甘肃省艺术学校、甘肃省电影学校等先后合并而成。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赓续红色育人传统,传承甘肃教育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新中国普通教材编写的开路人、基础教育的奠基人辛安亭先生的教育家精神,始终秉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接续奋斗、与时并进,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有在校生近1.2万人。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突出应用、服务发展”使命,坚定地方性、开放型、应用型的办学方向,主动融入甘肃文化旅游强省建设,逐步形成了文理兼具、以文化人、赋能文旅的发展格局。坚持“五育并举”,弘扬“明德强能、励志笃行”的校训精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探索“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设14个二级学院,42个本科专业,构建了文、艺、管、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为导向,重点建设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三大专业集群,88%的专业直接赋能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拥有全省高校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曲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广播电视工程等特色本科专业;创建了敦煌舞教学体系。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化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环境设计、新闻学、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2门省级一流课程。作为全省唯一聚焦文旅产业的应用型大学,学校是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秘书长单位,甘肃旅游智库秘书处、省非遗保护协会秘书处单位。依托甘肃省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现代文旅国际产业学院”,创新校政企共建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对接产业、对接企业,校企合一、理实合一”的文旅人才培养体系。先后被授予甘肃省全域旅游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非遗研究基地、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敦煌舞人才、戏曲人才培养基地,美术、舞台艺术创作基地等9个省级基地与科研平台,成立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敦煌舞传承发展研究院、非遗研究院、全媒体传播研究院、“一带一路”文化艺术研究院等5个特色科研平台,建有甘肃省乡村旅游创新研究团队等7个科研创新团队。与甘肃省文旅厅深度合作,主持黄河流域甘肃段非遗资源普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评估、文旅骨干人才培训,聚焦区域文化旅游做咨政、定标准、编规划、推样板、促交流、创模式,服务文化旅游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4项;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敦煌文艺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学校坚持人才兴校,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现有教职工874人,其中专任教师65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24人,占专任教师的50%;具有博士学位者108人,占专任教师的16.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415人,占专任教师的80.3%。学校实施“雁苑学者计划”“雁苑英才计划”,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积极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拥有全国“最美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1人,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1人,文旅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十大陇人骄子”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专家、“陇原青年人才”等各类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50余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校地、校企、校际合作交流,深化产教融合。以建强产业学院、对接做实“服务地方事项清单”等为抓手,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新疆、浙江等省区的多个地市、省内各市州开展战略合作;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伊朗、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并在塔吉克斯坦设立中国文化交流中心。持续推荐优秀学生赴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亚美尼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等国留学。面向未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机遇,落实政治建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从严治校的办学要求,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服务文旅强省建设为方向,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原则,努力在化育成人上打头阵、在赋能文旅上建高地,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展现担当作为,书写奋进篇章。
展开
指标体系
2024
中国大学排名

752/E-
综合实力
774/E-
择校顺序
省份14/甘肃省
学校类型172/综合
学校参考类文理类
升学率
755

E-
新生质量
724

E
就业质量
761

E-
薪酬
720

E
教师水平
749

E-
教师绩效
704

E
论文质量
739

E-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4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20304
投资学
90
E-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73
E-
040106
学前教育
289
E-
040107
小学教育
244
E-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91
E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22
E
050201
英语
662
E-
050261
翻译
231
E-
050301
新闻学
193
E+
050302
广播电视学
151
E-
050307
数字出版
12
E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463
E-
070302
应用化学
312
E+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223
E-
080604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39
E-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406
E
080703
通信工程
333
E
080707
广播电视工程
8
E-
080902
软件工程
386
E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
116
D
08091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411
E+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03
E-
120203
会计学
448
E-
120204
财务管理
365
E
120208
资产评估
41
E-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130
E-
120901
旅游管理
239
D
120902
酒店管理
132
E+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87
E-
1301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5
B
130201
音乐表演
102
C
130204
舞蹈表演
54
C
130208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15
B
130212
音乐教育
22
E
130301
表演
88
E+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72
E
130307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33
E-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115
E+
130402
绘画
161
E-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36
E
130503
环境设计
408
E+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140
D+
专业类排名
2024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