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追溯办学历史,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73年的胜利油田技术学校,历经胜利油田师范学校、胜利油田教育学院、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等办学时期,2021年1月,经教育部同意,学校转设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2022年2月18日学校正式揭牌,开启了跨越发展新征程。学校坐落在黄河入海口、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山东省东营市,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3亿元,图书馆藏书总量103万余册,电子图书44万余种、电子期刊25万种。建有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与地质工程一体化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有机化工材料合成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页岩油地面工程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稀土催化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6个省级平台;稀土催化材料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碳中和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非常规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特色实验室、山东省高校碳中和绿色能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黄河流域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开发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智慧油田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山东省数字经济创新平台等上级科研平台8个,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依托学院建设,建有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学院2个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有石油装备、能源科学等各类实验中心和实训室223个;法学专业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化学工程技术综合实训中心入选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入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开发工艺与装备、深层致密油气、智能信息处理、化工本质安全与控制、机械表面工程与摩擦学、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油气管道流动安全保障技术、干细胞工程与生物材料、能源化工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与应用、油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等市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1个以及3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工650余人,其中博士170余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余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11000余人。学校设有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与文法学院、教育与现代媒体学院、大数据与基础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物医药与护理学院等7个教学院,开设石油工程等3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法学等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等工科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现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共享课程3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课程15门。“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计划、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各级教科研项目820余项。获市厅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56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图学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1项;授权发明专利292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44件;实施转化60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50余篇,其中SCI、CSSCI论文830余篇;出版专著9部。学校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高水平国家级竞赛中获奖1400余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160余项。在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等省级竞赛中获奖2210余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45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立项104项。在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取得历史性突破。2024届本科毕业生25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71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境外升学12人。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共70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80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学校连续五年作为教育部布点监测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列全省前列,2024年占就业人数15%的毕业生入职中国500强、山东省500强等大型国有企业,学校荣获2023年度全省就业工作“绿灯”先进单位。“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围绕“立足区域,面向全国,对接石油石化、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化工等行业需求,努力办成一所石油石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坚持“高端、特色、开放”的办学思路,牢记使命、培根铸魂,担当尽责、主动作为,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一流学科建设,聚焦产教深度融合,致力于成为培养石油石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致力于成为解决石油石化和新能源领域工艺设计、应用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中心,致力于成为东营市、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要、更好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追溯办学历史,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73年的胜利油田技术学校,历经胜利油田师范学校、胜利油田教育学院、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等办学时期,2021年1月,经教育部同意,学校转设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2022年2月18日学校正式揭牌,开启了跨越发展新征程。学校坐落在黄河入海口、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山东省东营市,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3亿元,图书馆藏书总量103万余册,电子图书44万余种、电子期刊25万种。建有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与地质工程一体化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有机化工材料合成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页岩油地面工程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稀土催化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6个省级平台;稀土催化材料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碳中和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非常规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特色实验室、山东省高校碳中和绿色能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黄河流域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开发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智慧油田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山东省数字经济创新平台等上级科研平台8个,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依托学院建设,建有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学院2个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有石油装备、能源科学等各类实验中心和实训室223个;法学专业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化学工程技术综合实训中心入选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入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开发工艺与装备、深层致密油气、智能信息处理、化工本质安全与控制、机械表面工程与摩擦学、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油气管道流动安全保障技术、干细胞工程与生物材料、能源化工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与应用、油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等市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1个以及3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工650余人,其中博士170余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余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11000余人。学校设有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与文法学院、教育与现代媒体学院、大数据与基础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物医药与护理学院等7个教学院,开设石油工程等3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法学等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等工科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现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共享课程3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课程15门。“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计划、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各级教科研项目820余项。获市厅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56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图学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1项;授权发明专利292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44件;实施转化60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50余篇,其中SCI、CSSCI论文830余篇;出版专著9部。学校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高水平国家级竞赛中获奖1400余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160余项。在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等省级竞赛中获奖2210余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45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立项104项。在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取得历史性突破。2024届本科毕业生25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71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境外升学12人。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共70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80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学校连续五年作为教育部布点监测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列全省前列,2024年占就业人数15%的毕业生入职中国500强、山东省500强等大型国有企业,学校荣获2023年度全省就业工作“绿灯”先进单位。“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围绕“立足区域,面向全国,对接石油石化、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化工等行业需求,努力办成一所石油石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坚持“高端、特色、开放”的办学思路,牢记使命、培根铸魂,担当尽责、主动作为,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一流学科建设,聚焦产教深度融合,致力于成为培养石油石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致力于成为解决石油石化和新能源领域工艺设计、应用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中心,致力于成为东营市、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要、更好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
指标体系
2024
中国大学排名
民办大学、独立学院排名

735/E-
综合实力
607/E+
择校顺序
省份41/山东省
学校类型204/理工
学校参考类工学类
升学率
601

E+
新生质量
589

E+
就业质量
599

E+
薪酬
528

D
教师水平
733

E-
教师绩效
435

D+
论文质量
724

E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4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09
数字经济
83
D+
030101
法学
447
E-
030102
知识产权
101
E-
040106
学前教育
196
D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51
E-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86
E-
050107
秘书学
123
E-
050201
英语
654
E-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56
E
070302
应用化学
319
E
071202
应用统计学
205
E-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01
E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00
E-
080213
智能制造工程
190
E+
0804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79
E-
08050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136
E-
080504
储能科学与工程
69
E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12
E+
080801
自动化
308
E
080806
智能装备与系统
14
E-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35
E
080902
软件工程
439
E-
080905
物联网工程
301
E+
080907
智能科学与技术
154
E-
08091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487
E-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144
E-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57
E
081306
化工安全工程
9
D
081403
资源勘查工程
48
E
081406
智能地球探测
5
E
081502
石油工程
17
E
081504
油气储运工程
25
D
081506
海洋油气工程
12
E-
081508
碳储科学与工程
12
E-
082502
环境工程
297
E
100701
药学
216
E-
101101
护理学
162
E
120202
市场营销
452
E-
120204
财务管理
325
E+
130202
音乐学
250
E+
130501
艺术设计学
266
E-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509
E-
130503
环境设计
507
E-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137
D+
专业类排名
2024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
经济学类
396
E
0301
法学类
452
E-
0401
教育学类
348
E-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513
E-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701
E-
0701
数学类
563
E-
0703
化学类
452
E-
0712
统计学类
398
E-
0802
机械类
367
E+
0804
材料类
469
E-
0805
能源动力类
230
E
0806
电气类
314
E+
0808
自动化类
369
E-
0809
计算机类
617
E
0810
土木类
385
E-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353
E+
0814
地质类
73
E
0815
矿业类
55
D+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377
E
1007
药学类
229
E-
1011
护理学类
170
E
1202
工商管理类
661
E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411
E-
1305
设计学类
597
E-
学科门类排名
2024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