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河南农业大学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河南农业大学走过120余年的办学历程,见证了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见证了河南近现代农业教育的历史。学校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1912年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与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重新独立建制更名为河南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成为农业农村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2013年学校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高校。学校建有郑州文化路校区、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占地面积264.83万m²。建有两地三校区互联、全方位覆盖的信息网络环境,以及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信息共享平台。设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4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1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ESI全球前1%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在校生3389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36人,硕士研究生4854人,本科生28506人。学校在职教职员工262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79人,博士学位14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各级各类人才123人。先后获评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高校、全国就业50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校、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等。学校大力实施“281”平台建设计划,建设有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2个河南省实验室,8个国家、国际科研平台,9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5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650余项。2020年以来,学校科研经费连续突破1.9亿、2.4亿、4.2亿元,产出世界上首张黑麦基因组高质量精细物理图谱、首款地方鸡基因组液相芯片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学校着力实施“241”学科建设行动,作物学、兽医学学科入选省“双一流”创建工程,现有作物学、兽医学、林学、农业工程4个优势特色学科群,1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22年,学校和3个学科在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3个学科被列入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名单。2022年以来,学校新增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累计达到7个。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河南农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部署,积极推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融合发展,牢牢抓住保障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河南省“双一流”创建的历史机遇,锚定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定位和目标,坚持“一目标、两路径、双核N区”发展思路,坚持“党建引领、四轮驱动”发展理念,构筑以生命科学为先导、农业科学为核心、人工智能为引擎、交叉融合为驱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科教融汇综合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建成世界主要农业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向着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进。(以上数据截止日期为2024年4月)
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河南农业大学走过120余年的办学历程,见证了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见证了河南近现代农业教育的历史。学校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1912年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与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重新独立建制更名为河南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成为农业农村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2013年学校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高校。学校建有郑州文化路校区、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占地面积264.83万m²。建有两地三校区互联、全方位覆盖的信息网络环境,以及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信息共享平台。设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4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1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ESI全球前1%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在校生3389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36人,硕士研究生4854人,本科生28506人。学校在职教职员工262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79人,博士学位14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各级各类人才123人。先后获评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高校、全国就业50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校、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等。学校大力实施“281”平台建设计划,建设有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2个河南省实验室,8个国家、国际科研平台,9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5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650余项。2020年以来,学校科研经费连续突破1.9亿、2.4亿、4.2亿元,产出世界上首张黑麦基因组高质量精细物理图谱、首款地方鸡基因组液相芯片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学校着力实施“241”学科建设行动,作物学、兽医学学科入选省“双一流”创建工程,现有作物学、兽医学、林学、农业工程4个优势特色学科群,1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22年,学校和3个学科在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3个学科被列入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名单。2022年以来,学校新增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累计达到7个。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河南农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部署,积极推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融合发展,牢牢抓住保障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河南省“双一流”创建的历史机遇,锚定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定位和目标,坚持“一目标、两路径、双核N区”发展思路,坚持“党建引领、四轮驱动”发展理念,构筑以生命科学为先导、农业科学为核心、人工智能为引擎、交叉融合为驱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科教融汇综合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建成世界主要农业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向着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进。(以上数据截止日期为2024年4月)
展开
指标体系
2024
中国大学排名
世界大学排名
研究生院排名

198/C+
综合实力
省份5/河南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6/农学类
历史排名
2025
研究生院排名
2025研究生院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4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暂无数据
专业类排名
2024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187
C
0351
法律
228
E
0352
社会工作
153
E
0452
体育
153
E
0453
汉语国际教育
153
E+
0551
翻译
205
D
0703
化学
209
E
0710
生物学
128
D+
0713
生态学
80
E+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73
E-
0828
农业工程
20
C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
66
D+
0833
城乡规划学
60
E+
0834
风景园林学
19
C+
0854
电子信息
345
E-
0855
机械
157
D+
0858
能源动力
175
E-
0860
生物与医药
150
D
0861
交通运输
94
E
0901
作物学
8
B+
0902
园艺学
22
C
0903
农业资源利用
21
D+
0904
植物保护
25
D+
0905
畜牧学
27
C
0906
兽医学
11
B
0907
林学
19
D+
0951
农业
22
B+
0952
兽医
11
B
0953
风景园林
17
B+
0954
林业
19
C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70
E+
1203
农林经济管理
25
D+
1204
公共管理
200
E-
1253
会计
223
E+
1254
旅游管理
109
E
1256
工程管理
147
E+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