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一、历史沿革1931年,学校前身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在武昌宝积庵诞生,此后迭经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和武汉师范学院等时期。九秩春秋,筚路蓝缕,六易校址,八更校名,薪火相传文脉不息,师范教育底蕴深厚。1984年,由武汉师范学院更名改建为湖北大学,开始由单一的师范类院校转型步入综合性大学发展阶段。2013年起,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湖北大学。二、校区概况学校有武昌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0亩。学校坐落在具有“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市,濒临浩瀚长江,校园树木葱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教学科研服务设施基础完善。三、学科专业学科门类和专业齐全。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13大学科门类,设有25个学科性学院、75个本科招生专业、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生物学入选湖北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4个学科群入选“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8个学科入选U.S.News世界最佳学科,6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四、人才培养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2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万余人。2006年始,学校分别启动实施“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十年树人计划”,探索开展通识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有一批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科技小院、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累计获批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3个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2个工信部“工业信息安全”和“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项目、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省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获批国家级新工科新文科、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6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98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9项,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主题案例5项,省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3项。学校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湖北发展需求,加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和师范教育,成立了一批新工科学院和师范学院等。建校以来,累计培养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30余万人。五、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250人,硕士生导师近1150人。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465人(次),其中国家、部委级人才84人(次),省市级人才381人(次)。六、科研与社会服务建有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能源捕获和环境传感绿色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4个国家级平台,参与组建湖北应用数学中心,共建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湖北恩施站(森林)”,建有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有机化工新材料),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智能感知系统与安全),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等省级和市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60余个,深度参与江城、江夏、洪山、时珍等4个湖北实验室建设,获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7个。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获省、市两级备案。建有中华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生态旅游研究基地、湖北省数字文旅研究院等27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其中县域治理研究院、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湖北基础教育研究院为湖北省重点建设智库。设有高等人文研究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拉美研究院)等校级高水平研究平台。近五年,以第一单位获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20余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1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8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0余项。“十四五”期间,学校深入实施“双十行动”计划,在省外沿海和湖北多地设立9个驻外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服务地方发展。七、校园文化建设书香校园,注重以文化人。多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网络文化优秀成果奖,连续3次获评“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队获得全国冠军16次,5次代表中国出征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并取得历史上最好成绩。大学生龙狮团9次到国(境)外巡回展演,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摘得世界龙狮锦标赛冠军2项。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重大赛事活动中屡创佳绩,其中在“挑战杯”大学生学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取得历史性突破。八、国际交流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合作设立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在巴西、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波兰合作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校常年招收国际学生,可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湖北省国际学生奖学金。九、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学校正以“学科建设和综合实力双突破”为发展目标,努力建成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一、历史沿革1931年,学校前身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在武昌宝积庵诞生,此后迭经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和武汉师范学院等时期。九秩春秋,筚路蓝缕,六易校址,八更校名,薪火相传文脉不息,师范教育底蕴深厚。1984年,由武汉师范学院更名改建为湖北大学,开始由单一的师范类院校转型步入综合性大学发展阶段。2013年起,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湖北大学。二、校区概况学校有武昌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0亩。学校坐落在具有“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市,濒临浩瀚长江,校园树木葱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教学科研服务设施基础完善。三、学科专业学科门类和专业齐全。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13大学科门类,设有25个学科性学院、75个本科招生专业、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生物学入选湖北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4个学科群入选“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8个学科入选U.S.News世界最佳学科,6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四、人才培养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2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万余人。2006年始,学校分别启动实施“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十年树人计划”,探索开展通识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有一批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科技小院、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累计获批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3个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2个工信部“工业信息安全”和“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项目、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省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获批国家级新工科新文科、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6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98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9项,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主题案例5项,省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3项。学校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湖北发展需求,加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和师范教育,成立了一批新工科学院和师范学院等。建校以来,累计培养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30余万人。五、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250人,硕士生导师近1150人。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465人(次),其中国家、部委级人才84人(次),省市级人才381人(次)。六、科研与社会服务建有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能源捕获和环境传感绿色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4个国家级平台,参与组建湖北应用数学中心,共建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湖北恩施站(森林)”,建有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有机化工新材料),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智能感知系统与安全),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等省级和市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60余个,深度参与江城、江夏、洪山、时珍等4个湖北实验室建设,获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7个。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获省、市两级备案。建有中华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生态旅游研究基地、湖北省数字文旅研究院等27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其中县域治理研究院、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湖北基础教育研究院为湖北省重点建设智库。设有高等人文研究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拉美研究院)等校级高水平研究平台。近五年,以第一单位获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20余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1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8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0余项。“十四五”期间,学校深入实施“双十行动”计划,在省外沿海和湖北多地设立9个驻外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服务地方发展。七、校园文化建设书香校园,注重以文化人。多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网络文化优秀成果奖,连续3次获评“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队获得全国冠军16次,5次代表中国出征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并取得历史上最好成绩。大学生龙狮团9次到国(境)外巡回展演,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摘得世界龙狮锦标赛冠军2项。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重大赛事活动中屡创佳绩,其中在“挑战杯”大学生学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取得历史性突破。八、国际交流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合作设立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在巴西、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波兰合作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校常年招收国际学生,可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湖北省国际学生奖学金。九、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学校正以“学科建设和综合实力双突破”为发展目标,努力建成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展开
指标体系
2024
中国大学排名
世界大学排名
研究生院排名

157/B
综合实力
省份9/湖北省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33/综合类
历史排名
2025
研究生院排名
2025研究生院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4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暂无数据
专业类排名
2024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101
哲学(一级学科)
42
C+
0201
理论经济学
40
C+
0251
金融
172
E+
0252
应用统计
117
D
0254
国际商务
70
C
0301
法学
166
E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92
B
0351
法律
165
D+
0401
教育学(一级学科)
86
D+
0402
心理学
74
E+
0403
体育学
45
C
0451
教育
63
C+
0452
体育
43
B
0453
汉语国际教育
53
B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63
C+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192
E
0503
新闻传播学
80
D
0551
翻译
164
D+
0552
新闻与传播
57
B
0553
出版
21
D
0602
中国史
39
C+
0603
世界史
44
D
0701
数学
108
C+
0702
物理学
129
D
0703
化学
94
C+
0705
地理学
51
D+
0710
生物学
61
B
0713
生态学
46
C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71
C+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77
D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133
E+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171
E-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
E-
0835
软件工程
73
C
0839
网络空间安全
43
D+
0854
电子信息
117
C+
0856
材料与化工
83
C+
0857
资源与环境
165
D
0860
生物与医药
53
B
0951
农业
93
E+
1007
药学
132
E
1202
工商管理
149
D+
1204
公共管理
104
C+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43
E-
1253
会计
134
C
1254
旅游管理
45
C+
1255
图书情报
35
C
1304
美术学
111
E-
1305
设计学
158
E
1351
艺术
129
C+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