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青岛科技大学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创业双50强高校”,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学校历史底蕴厚重,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更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山东化工学院,1984年、2002年先后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和青岛科技大学,至今形成了“五校区一基地”的办学格局。学校学科特色鲜明,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硕士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1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4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000余人,研究生7400余人,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住鲁院士2人、聘任院士9人,国家杰青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5人,其他国家高层次人才3人,长江系列学者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全国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0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青年学者等省级高层次人才88人。学校坚持教学立校,现有本科专业80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1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项目213项、省级项目139项。学校坚持科研兴校,先后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现有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合物加工技术及其相关热物理科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态化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传感与生命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孵化器等13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与成果转移转化载体。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9家(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济南恒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4月,首个以山东省高校命名的卫星——“青科大一号”卫星发射升空;2021年5月,“天问一号”安全着陆火星,学校提供自主导航关键核心技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列全国高校第23位、专利转让数列全国高校第37位,获批山东省高价值专利培育单位、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因“政产学研融合”而闻名的“青科大模式”广受社会赞誉,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进行深度报道。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同2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批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牵头共建的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省首个理工科类本科境外办学机构。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深化人才强校、构筑学科高峰、提升治理能力,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和全过程引领。学校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实施人才强校、学科筑峰、质量管理“三大战略”,加快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着力开展有组织育人、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服务,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创业双50强高校”,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学校历史底蕴厚重,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更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山东化工学院,1984年、2002年先后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和青岛科技大学,至今形成了“五校区一基地”的办学格局。学校学科特色鲜明,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硕士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1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4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000余人,研究生7400余人,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住鲁院士2人、聘任院士9人,国家杰青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5人,其他国家高层次人才3人,长江系列学者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全国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0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青年学者等省级高层次人才88人。学校坚持教学立校,现有本科专业80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1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项目213项、省级项目139项。学校坚持科研兴校,先后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现有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合物加工技术及其相关热物理科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态化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传感与生命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孵化器等13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与成果转移转化载体。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9家(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济南恒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4月,首个以山东省高校命名的卫星——“青科大一号”卫星发射升空;2021年5月,“天问一号”安全着陆火星,学校提供自主导航关键核心技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列全国高校第23位、专利转让数列全国高校第37位,获批山东省高价值专利培育单位、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因“政产学研融合”而闻名的“青科大模式”广受社会赞誉,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进行深度报道。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同2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批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牵头共建的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省首个理工科类本科境外办学机构。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深化人才强校、构筑学科高峰、提升治理能力,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和全过程引领。学校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实施人才强校、学科筑峰、质量管理“三大战略”,加快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着力开展有组织育人、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服务,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展开
指标体系
2024
中国大学排名
世界大学排名
研究生院排名

173/B
综合实力
省份8/山东省
学校类型理工
学校参考类28/理文类
历史排名
2025
研究生院排名
2025研究生院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4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暂无数据
专业类排名
2024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2
应用经济学
134
D+
0251
金融
114
D+
0301
法学
164
E+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267
D
0351
法律
152
D+
0352
社会工作
72
C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199
E
0551
翻译
190
D
0553
出版
22
E+
0701
数学
160
D+
0703
化学
43
B+
0707
海洋科学
26
E
0714
统计学
92
E+
0801
力学
87
E-
0802
机械工程
98
C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70
C+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38
C+
0808
电气工程
108
E-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121
D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39
E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33
B+
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14
E
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
14
E+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143
E+
0835
软件工程
86
D+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41
D
0854
电子信息
120
C+
0855
机械
122
C
0856
材料与化工
67
B
0857
资源与环境
150
D+
0858
能源动力
72
C+
0860
生物与医药
61
B
1007
药学
68
D+
1202
工商管理
187
D
1253
会计
188
D
1256
工程管理
152
E
1303
戏剧与影视学
46
E+
1304
美术学
68
D+
1351
艺术
144
C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