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北京工业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11双一流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覆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9个学科门类,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学校于2017年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顺利通过首轮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0个学科跻身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500,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社会科学总论、物理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数学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西邻西大望路,南抵双龙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中蓝、管庄、花园村、琉璃井、惠新东街和通州6个校区;占地面积96.1418万平方米。学校下设28个教学科研机构;现有本科专业70个,在招专业60个,招生专业(类)44个;研究生专业覆盖34个学科(含1个自设交叉学科),21个专业学位类别;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1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其中,出站71人、进站81人、在站340人。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8个。学校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111计划”引智基地4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45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2种。学校党委下设28个二级党组织,二级党委23个,二级党总支5个;党支部503个,其中,在职教职工党支部165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55个,学生党支部282个,混合党支部1个;党员10491名,其中,在职教工党员2698名,学生党员6457名,离退休教工党员1336名。教职工3326人,其中,专任教师2230人,包括正高级职称493人、副高级职称852人;博士生导师762人(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779人(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4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卓越人才3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职专家41人,“北京市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入选者195人。国际及港澳台教师9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在校生26099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中全日制研究生11735人(博士生3052人、硕士生8683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92人,普通本科生13222人,成人教育本科生450人。在籍留学生311人(学历生264人、非学历生47人)。建校64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和首都改革发展同向同行,走出了一条特色内涵差异化发展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推动学校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成为首都北京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展现市属高校发展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19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一甲子风雨砥砺铸就精彩华章,新征程牢记使命同心再创辉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北京工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秉持“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十四五”建设发展,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覆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9个学科门类,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学校于2017年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顺利通过首轮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0个学科跻身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500,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社会科学总论、物理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数学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西邻西大望路,南抵双龙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中蓝、管庄、花园村、琉璃井、惠新东街和通州6个校区;占地面积96.1418万平方米。学校下设28个教学科研机构;现有本科专业70个,在招专业60个,招生专业(类)44个;研究生专业覆盖34个学科(含1个自设交叉学科),21个专业学位类别;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1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其中,出站71人、进站81人、在站340人。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8个。学校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111计划”引智基地4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45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2种。学校党委下设28个二级党组织,二级党委23个,二级党总支5个;党支部503个,其中,在职教职工党支部165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55个,学生党支部282个,混合党支部1个;党员10491名,其中,在职教工党员2698名,学生党员6457名,离退休教工党员1336名。教职工3326人,其中,专任教师2230人,包括正高级职称493人、副高级职称852人;博士生导师762人(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779人(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4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卓越人才3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职专家41人,“北京市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入选者195人。国际及港澳台教师9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在校生26099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中全日制研究生11735人(博士生3052人、硕士生8683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92人,普通本科生13222人,成人教育本科生450人。在籍留学生311人(学历生264人、非学历生47人)。建校64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和首都改革发展同向同行,走出了一条特色内涵差异化发展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推动学校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成为首都北京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展现市属高校发展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19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一甲子风雨砥砺铸就精彩华章,新征程牢记使命同心再创辉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北京工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秉持“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十四五”建设发展,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展开
指标体系
2024
中国大学排名
世界大学排名
研究生院排名

60/B+
综合实力
省份11/北京市
学校类型理工
学校参考类20/工学类
历史排名
2025
研究生院排名
2025研究生院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4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暂无数据
专业类排名
2024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2
应用经济学
56
B
0251
金融
50
B
0252
应用统计
34
B+
0303
社会学
41
C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157
C
0351
法律
215
E+
0352
社会工作
44
B
0401
教育学(一级学科)
87
D
0451
教育
89
C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138
D+
0701
数学
78
B
0702
物理学
64
C+
0703
化学
128
D+
0710
生物学
143
D
0714
统计学
34
B
0801
力学
32
C+
0802
机械工程
28
B+
0803
光学工程
16
B+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37
D+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43
B+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36
C+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41
C+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87
C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36
B+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2
B+
0813
建筑学
36
E+
0814
土木工程
7
A+
0815
水利工程
41
D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39
B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12
B+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33
B+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29
C+
0833
城乡规划学
15
B+
0835
软件工程
39
B
0839
网络空间安全
51
D
0853
城市规划
22
D+
0854
电子信息
63
B+
0855
机械
31
B+
0856
材料与化工
36
B+
0857
资源与环境
34
B+
0858
能源动力
50
B
0859
土木水利
5
A+
0861
交通运输
15
B+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65
B
1202
工商管理
80
B
1204
公共管理
116
C
1253
会计
121
C
1305
设计学
36
B
1351
艺术
79
B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