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太原学院
太原学院前身为2002年12月由原太原大学、太原师范学校、太原市教育学院合并而成的新太原大学。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太原学院。学校于2017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22年成为首批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23年9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了新跨越,进入到加快建设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阶段。学校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太原市人民政府管理,山西省教育厅进行业务指导。学校地处三晋文脉聚集地——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三晋古都——山西省省会太原,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由汾东校区、滨河校区、府东校区三个校区组成,汾东校区位于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都市圈以及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核心,信息畅达、交通便利。学校占地面积1658亩,校舍建筑面积47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65.42万册,电子图书126.27万册。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6381人。红色基因,铸就太院特色文化太原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成立的“山西官立师范学堂”、1910年成立的“山西省立女子师范学堂”和1919年成立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这几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人才的摇篮”“革命的熔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李雪峰、王世英和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石评梅等曾在此就读,在这里接受马列主义启蒙,走上了革命道路。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和革命文化。经过长期文化积淀与升华,学校孕育了“博学、弘毅、力行、至善”的校训,形成了“端品、励学、实干、担当”的校风,在强化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文化引领的社会职责。引育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现有教职工1182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76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309人,占40.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719人,占93.5%;“双师双能型”教师330人,占42.9%。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教学名师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5名,已初步建成专家名师引领、骨干教师支撑、校企协同培养的多元化师资队伍。近三年,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7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得授权专利66项。获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立项23项,教育部新农科项目1项。以工为主,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崇德尚能,博知力行”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较强,作风朴实、积极进取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学校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文、理、经、农、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中文系、旅游系、财经系、管理系、教育系、数学系、外语系、音乐系、园艺园林系、艺术设计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机电与车辆工程系、建筑与环境工程系、智能与信息工程系、材料与化学工程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筹)、公共体育教学部18个教学系(院、部),2个教学中心(公共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1个。学校现有实验实训室213个、实验实训楼2栋,实验实训场所使用面积2.85万平方米。学校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职业资格考试等活动。2023年全校5000余名同学参与了教育部学科竞赛排行榜内竞赛36项,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8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94项,国家一等奖10项,国家二等奖43项,国家三等奖41项;省级奖387项,获奖学生1462人次。与2022年相比,国家级奖项数量增加了56.7%,国家一等奖数量增加150%,获奖人次增加89.3%。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校申报262项,参与学生800余人,立项164项。其中国家级27项,省部级65项,校级67项。2024年(截止8月31日)共参加29项A类竞赛,共获奖385项;国家级奖项101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41项,三等奖45项;省级奖284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5项,二等奖100项,三等奖138项。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校申报210项,参与学生1190余人次,立项136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部级56项,校级56项。立足地方,推进产学研融合学校立足太原,面向山西,辐射全国,紧紧围绕“新技术、新经济、新管理”,重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地方转型发展。学校坚持多元结合、产教融合道路,先后与155家企业开展合作共建育人基地,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并注重科研发展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获批山西省政府“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山西省工信厅省级平台“山西省健康大数据AI联合实验室”、山西省政府“1331工程”“大数据智能诊疗产业学院提质增效计划建设项目”、山西省首批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试点建设培育单位。学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形成对应用型品牌专业和应用技术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面向未来,加快建设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进入新时代,太原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胸怀“国之大者”,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按照“城校共生”发展模式,扎根并州大地,主动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和“锦绣太原城”等省市重大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快推进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太原学院篇章。
太原学院前身为2002年12月由原太原大学、太原师范学校、太原市教育学院合并而成的新太原大学。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太原学院。学校于2017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22年成为首批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23年9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了新跨越,进入到加快建设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阶段。学校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太原市人民政府管理,山西省教育厅进行业务指导。学校地处三晋文脉聚集地——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三晋古都——山西省省会太原,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由汾东校区、滨河校区、府东校区三个校区组成,汾东校区位于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都市圈以及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核心,信息畅达、交通便利。学校占地面积1658亩,校舍建筑面积47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65.42万册,电子图书126.27万册。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6381人。红色基因,铸就太院特色文化太原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成立的“山西官立师范学堂”、1910年成立的“山西省立女子师范学堂”和1919年成立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这几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人才的摇篮”“革命的熔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李雪峰、王世英和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石评梅等曾在此就读,在这里接受马列主义启蒙,走上了革命道路。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和革命文化。经过长期文化积淀与升华,学校孕育了“博学、弘毅、力行、至善”的校训,形成了“端品、励学、实干、担当”的校风,在强化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文化引领的社会职责。引育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现有教职工1182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76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309人,占40.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719人,占93.5%;“双师双能型”教师330人,占42.9%。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教学名师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5名,已初步建成专家名师引领、骨干教师支撑、校企协同培养的多元化师资队伍。近三年,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7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得授权专利66项。获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立项23项,教育部新农科项目1项。以工为主,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崇德尚能,博知力行”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较强,作风朴实、积极进取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学校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文、理、经、农、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中文系、旅游系、财经系、管理系、教育系、数学系、外语系、音乐系、园艺园林系、艺术设计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机电与车辆工程系、建筑与环境工程系、智能与信息工程系、材料与化学工程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筹)、公共体育教学部18个教学系(院、部),2个教学中心(公共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1个。学校现有实验实训室213个、实验实训楼2栋,实验实训场所使用面积2.85万平方米。学校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职业资格考试等活动。2023年全校5000余名同学参与了教育部学科竞赛排行榜内竞赛36项,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8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94项,国家一等奖10项,国家二等奖43项,国家三等奖41项;省级奖387项,获奖学生1462人次。与2022年相比,国家级奖项数量增加了56.7%,国家一等奖数量增加150%,获奖人次增加89.3%。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校申报262项,参与学生800余人,立项164项。其中国家级27项,省部级65项,校级67项。2024年(截止8月31日)共参加29项A类竞赛,共获奖385项;国家级奖项101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41项,三等奖45项;省级奖284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5项,二等奖100项,三等奖138项。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校申报210项,参与学生1190余人次,立项136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部级56项,校级56项。立足地方,推进产学研融合学校立足太原,面向山西,辐射全国,紧紧围绕“新技术、新经济、新管理”,重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地方转型发展。学校坚持多元结合、产教融合道路,先后与155家企业开展合作共建育人基地,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并注重科研发展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获批山西省政府“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山西省工信厅省级平台“山西省健康大数据AI联合实验室”、山西省政府“1331工程”“大数据智能诊疗产业学院提质增效计划建设项目”、山西省首批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试点建设培育单位。学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形成对应用型品牌专业和应用技术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面向未来,加快建设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进入新时代,太原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胸怀“国之大者”,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按照“城校共生”发展模式,扎根并州大地,主动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和“锦绣太原城”等省市重大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快推进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太原学院篇章。
展开
指标体系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739/E-
综合实力
732/E-
择校顺序
省份19/山西省
学校类型163/综合
学校参考类理文类
升学率
657

E
新生质量
679

E
就业质量
682

E
薪酬
754

E-
教师水平
755

E-
教师绩效
755

E-
论文质量
676

E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5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20304
投资学
62
E+
040106
学前教育
245
E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24
E
050107
秘书学
74
E+
050261
翻译
104
C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350
E+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52
D
080201
机械工程
82
E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38
C
080414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101
D
080604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32
E
080720
智能测控工程
7
E-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51
D
080903
网络工程
93
C
080905
物联网工程
199
D+
080907
智能科学与技术
93
D
081001
土木工程
310
E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131
E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13
E
081006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55
E
081305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4
C
082801
建筑学
213
E-
082803
风景园林
109
E+
090502
园林
101
E
120202
市场营销
348
E
120203
会计学
421
E-
120204
财务管理
354
E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218
E+
120207
审计学
66
D
120405
城市管理
46
E-
120602
物流工程
56
D
120803
跨境电子商务
47
E-
120902
酒店管理
98
D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65
E+
120904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32
E-
130201
音乐表演
114
D+
130206
舞蹈编导
58
E-
130405
书法学
108
E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321
D
130503
环境设计
430
E
专业类排名
2025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3
金融学类
379
E+
0401
教育学类
338
E-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456
E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593
E
0701
数学类
403
E+
0711
心理学类
186
D
0802
机械类
347
E+
0804
材料类
361
E+
0806
电气类
413
E-
0807
电子信息类
647
E-
0809
计算机类
342
C
0810
土木类
216
D+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363
E
0828
建筑类
205
D
0905
林学类
105
E
1202
工商管理类
417
D+
1204
公共管理类
483
E-
1206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282
E+
1208
电子商务类
327
E-
1209
旅游管理类
289
D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348
E+
1304
美术学类
387
E-
1305
设计学类
508
E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