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青海民族大学
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政治建校,历史光荣。青海民族大学因党而生,与国同岁。1949年西宁解放之后,在政权建设中急缺一批既懂少数民族语言又熟悉当地文化民情的少数民族干部。西北局彭德怀、习仲勋等领导向毛主席报告之后,毛主席在11月14日致彭德怀、西北局的批复中指出“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请你们注意这一点。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经过紧张有序筹备,1949年12月12日,青海民族大学的前身—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宣告正式成立,学校成为共和国成立的第一所民族院校,是青藏高原上成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首任校长为时任省委统战部长的周仁山,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学校党委书记或校长由省上领导兼任,体现了省委对学校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前后三次迁址、五度更名,期间为青海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青年干部,为新疆、西藏的民主改革事业支援输送了一批民族干部,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民族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双重职责,使命特殊。学校从建校之初,就肩负着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使命,学校的创办既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大创举,又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实践体现。建校以来,学校在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职责的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根据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民族工作的要求,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很好地履行了民族工作的特殊职责。经过七十五年的实践,学校已成为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和为民族地区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民族宗教问题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地;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地;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基地;展示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精准定位,特色鲜明。学校始终坚持为国家战略服务、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服务的办学定位,立足青海大地、扎根青藏高原、辐射全国,以“强文、优理、精工、兴师范”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打造以民族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和以理学为基础的理工医“两大学科群”。高质量培养能够在民族地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的各类人才。高水平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高地”与产业“四地”建设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化学、人工智能、藏药、蕨麻研究等理工医类学科特色发展,相关研究成绩突出。接续奋斗,基础良好。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民大人的接续奋斗,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现有东序、西昆、文实、博雅、南山五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400亩,建筑面积56.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6.4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2.3亿元,馆藏图书372.64万册,2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学科涵盖十一大门类,拥有60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点、1个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入选青海省第二轮国内一流学科、化学入选青海省第二轮省内一流学科,8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教职工1262名(含四名挂职干部),专任教师829名,正高级职称183名、副高级职称294名,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28名,博士化率35.34%。在校生规模达到1.8万名,少数民族学生占比55.87%。是青海开展留学生教育最早、规模最大,目前省内唯一举办孔子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广育英才,贡献突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要,共培养了12万余名各民族人才,其中有六万余名毕业生在青海工作,近万名在西藏、新疆工作,先后涌现出以“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和53名省部级领导干部、1300多名厅局级干部和12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00余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青海的民主改革、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各项改革事业以及西藏的和平解放、民主建政作出了突出贡献。各方支持,前景可期。学校在75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党中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东西部高校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部署,目前已形成了以天津大学为组长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共同参与的“3+11”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模式,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此同时,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海民族大学发展,在学校办学空间扩展、职称评聘试点改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到校调研指导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倾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党中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对口支援高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犹如春风化雨,时刻鼓舞着、鞭策着、激励着全校师生奋勇向前,正在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昂首阔进。
政治建校,历史光荣。青海民族大学因党而生,与国同岁。1949年西宁解放之后,在政权建设中急缺一批既懂少数民族语言又熟悉当地文化民情的少数民族干部。西北局彭德怀、习仲勋等领导向毛主席报告之后,毛主席在11月14日致彭德怀、西北局的批复中指出“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请你们注意这一点。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经过紧张有序筹备,1949年12月12日,青海民族大学的前身—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宣告正式成立,学校成为共和国成立的第一所民族院校,是青藏高原上成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首任校长为时任省委统战部长的周仁山,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学校党委书记或校长由省上领导兼任,体现了省委对学校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前后三次迁址、五度更名,期间为青海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青年干部,为新疆、西藏的民主改革事业支援输送了一批民族干部,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民族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双重职责,使命特殊。学校从建校之初,就肩负着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使命,学校的创办既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大创举,又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实践体现。建校以来,学校在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职责的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根据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民族工作的要求,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很好地履行了民族工作的特殊职责。经过七十五年的实践,学校已成为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和为民族地区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民族宗教问题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地;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地;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基地;展示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精准定位,特色鲜明。学校始终坚持为国家战略服务、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服务的办学定位,立足青海大地、扎根青藏高原、辐射全国,以“强文、优理、精工、兴师范”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打造以民族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和以理学为基础的理工医“两大学科群”。高质量培养能够在民族地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的各类人才。高水平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高地”与产业“四地”建设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化学、人工智能、藏药、蕨麻研究等理工医类学科特色发展,相关研究成绩突出。接续奋斗,基础良好。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民大人的接续奋斗,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现有东序、西昆、文实、博雅、南山五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400亩,建筑面积56.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6.4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2.3亿元,馆藏图书372.64万册,2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学科涵盖十一大门类,拥有60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点、1个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入选青海省第二轮国内一流学科、化学入选青海省第二轮省内一流学科,8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教职工1262名(含四名挂职干部),专任教师829名,正高级职称183名、副高级职称294名,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28名,博士化率35.34%。在校生规模达到1.8万名,少数民族学生占比55.87%。是青海开展留学生教育最早、规模最大,目前省内唯一举办孔子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广育英才,贡献突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要,共培养了12万余名各民族人才,其中有六万余名毕业生在青海工作,近万名在西藏、新疆工作,先后涌现出以“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和53名省部级领导干部、1300多名厅局级干部和12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00余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青海的民主改革、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各项改革事业以及西藏的和平解放、民主建政作出了突出贡献。各方支持,前景可期。学校在75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党中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东西部高校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部署,目前已形成了以天津大学为组长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共同参与的“3+11”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模式,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此同时,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海民族大学发展,在学校办学空间扩展、职称评聘试点改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到校调研指导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倾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党中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对口支援高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犹如春风化雨,时刻鼓舞着、鞭策着、激励着全校师生奋勇向前,正在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昂首阔进。
展开
指标体系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648/E+
综合实力
678/E
择校顺序
省份3/青海省
学校类型12/民族
学校参考类综合类
升学率
732

E-
新生质量
678

E
就业质量
699

E
薪酬
334

C
教师水平
557

D
教师绩效
696

E
论文质量
598

E+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5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01
经济学
209
E+
020307
经济与金融
10
B+
020310
金融科技
67
E-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456
E-
030101
法学
149
C+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60
D
030301
社会学
73
E+
030302
社会工作
231
E-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163
D+
040106
学前教育
263
E
040107
小学教育
153
D
040201
体育教育
285
E-
040202
运动训练
128
E
04020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41
D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86
D
05010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5
B+
050107
秘书学
44
C
050201
英语
365
D+
050206
阿拉伯语
30
E-
050207
日语
236
D
050302
广播电视学
111
E+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339
D
070201
物理学
242
E
070301
化学
208
D
070302
应用化学
273
E+
071001
生物科学
223
E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99
E
071201
统计学
166
E+
080402
材料物理
68
E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67
E-
080703
通信工程
299
E+
08071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129
E
080717
人工智能
278
E+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86
E-
080903
网络工程
176
E+
080904
信息安全
100
E
081001
土木工程
292
E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60
E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70
E
081405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
4
D+
081801
交通运输
84
E-
081802
交通工程
91
E-
083001
生物工程
209
E-
100701
药学
166
E+
100702
药物制剂
67
E
100803
藏药学
6
E-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05
E-
120201
工商管理
275
E+
120203
会计学
206
C
120204
财务管理
316
E+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23
E
120402
行政管理
153
D+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113
E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46
C
120901
旅游管理
43
B+
130202
音乐学
165
C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500
E-
130507
工艺美术
65
E
专业类排名
2025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
经济学类
224
D+
0203
金融学类
263
D+
0204
经济与贸易类
462
E-
0301
法学类
200
C
0302
政治学类
88
E+
0303
社会学类
177
D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183
D+
0401
教育学类
246
E+
0402
体育学类
213
C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95
B+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378
D+
0503
新闻传播学类
372
E+
0701
数学类
419
E+
0702
物理学类
361
E
0703
化学类
299
D
0710
生物科学类
339
E
0711
心理学类
212
E+
0712
统计学类
239
D
0804
材料类
351
E+
0805
能源动力类
252
E-
0807
电子信息类
383
D+
0809
计算机类
573
E
0810
土木类
312
E+
0811
水利类
94
E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372
E
0814
地质类
77
E
0818
交通运输类
143
E-
0830
生物工程类
265
E-
1007
药学类
161
D
1008
中药学类
101
E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519
E-
1202
工商管理类
290
C+
1204
公共管理类
195
C+
1209
旅游管理类
60
B+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249
D+
1305
设计学类
573
E-
学科门类排名
2025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