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西安文理学院
Xi'an University
西安文理学院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市政府举办、省市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设立的陕西师范学堂,其校址前身是始建于1609年的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后陆续由西安大学、西安师范专科学校、西安教育学院、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和西安师范学校合并而成。学校2014年成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设站单位;2018年获批为“省级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24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等称号;多次荣获西安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学校现有高新、关中书院和太白三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中高新校区为主校区,融合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风格,古今相间,秀雅别致;书院校区为关中书院原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完整保存并依然发挥教育作用的书院,文脉赓续不绝,被称为“活着的书院”。院内古树参天、钟灵毓秀,明代大儒冯从吾喻之“松风明月,鸟语花香,令人有春风舞雩之意”;太白校区现为继续教育学院所在地,学院贯彻服务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为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秉承关中书院“敦本尚实,崇真践履”的文化内涵,弘扬“重德、笃学、躬行、崇高”的校训,践行“最懂西安”的办学理念,坚持“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立足西安、面向陕西、服务社会”的服务定位,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如外交部原副部长符浩、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北京大学教授窦尔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著名摄影家柏雨果、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陶建刚等。学校赓续百年师范薪火,为陕西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幼儿与小学教师,被誉为“陕西幼儿教师和西安小学教师的摇篮”。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000余人,联合培养研究生757人。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4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90%以上。柔性引进荣誉教授、特聘教授、学科首席专家等12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领军人才、省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15人,省级师德示范团队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7个、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4人、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支;市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7支;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4个、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青年科技新星6人,省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8人。学校坚持“师范做优、文史做强、工管做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共设有14个二级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49个本科专业。目前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及重点学科1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政示范课、特色线上课、一流课程等高层次课程85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7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6项。学校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作为西安市秦创原梧桐树科转联盟理事长和总平台单位,构建“线上+线下”应用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服务西安国家“双中心”建设。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高校、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西安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示范高校、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校成果与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省、市两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建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各1个。学校坚持以服务西安为己任,根据西安加快建设国家“双中心”城市战略,紧密对接西安重点产业链建设需求,构建了“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用结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不断促进校城融合发展。政校共建有生态西安研究院、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西安实践研究院、乡村振兴西安实践研究院、陕西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研究中心、西安廉政研究中心、西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西安市(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西安秦岭研究院、西安市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等近30个研究机构;西安市服务贸易创新研究中心、西安市表面工程与再制造科普基地、陕西省地质调查实验中心、智慧旅游研发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基地、西安市警示教育基地、西安市干部教育培训文理学院基地等70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建有西安文理学院科学技术协会,下设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此外,中国王维研究会、陕西省纳米科技学会、陕西省植物学会兰花分会、西安经济数学学会、西安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西安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等9个专业学会挂靠我校。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办学。建有陕西省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等29个国家及地区的6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泰国瓦拉亚隆宫皇家大学共建“一带一路学院”,与泰国斯巴顿大学、日本京进教育集团等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海外教育实践基地,以国际创意学院(ICC)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与国(境)外高校交流与合作。学校先后选派60余名青年教师赴国(境)外大学访学深造,选派600余名学生赴美国、英国、日本等高校交流学习、实习。学校现有来自哈萨克斯坦、泰国等6个国家的127名国际留学生,承办的“语言文化研究国际论坛”等学术活动在国内外形成了良好的国际影响。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学校将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成为西安人才培养基地、特色研究中心、决策咨询智库、文化创意高地”为奋斗目标,扎根西安沃土,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内涵建设,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西安文理学院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市政府举办、省市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设立的陕西师范学堂,其校址前身是始建于1609年的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后陆续由西安大学、西安师范专科学校、西安教育学院、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和西安师范学校合并而成。学校2014年成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设站单位;2018年获批为“省级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24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等称号;多次荣获西安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学校现有高新、关中书院和太白三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中高新校区为主校区,融合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风格,古今相间,秀雅别致;书院校区为关中书院原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完整保存并依然发挥教育作用的书院,文脉赓续不绝,被称为“活着的书院”。院内古树参天、钟灵毓秀,明代大儒冯从吾喻之“松风明月,鸟语花香,令人有春风舞雩之意”;太白校区现为继续教育学院所在地,学院贯彻服务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为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秉承关中书院“敦本尚实,崇真践履”的文化内涵,弘扬“重德、笃学、躬行、崇高”的校训,践行“最懂西安”的办学理念,坚持“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立足西安、面向陕西、服务社会”的服务定位,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如外交部原副部长符浩、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北京大学教授窦尔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著名摄影家柏雨果、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陶建刚等。学校赓续百年师范薪火,为陕西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幼儿与小学教师,被誉为“陕西幼儿教师和西安小学教师的摇篮”。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000余人,联合培养研究生757人。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4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90%以上。柔性引进荣誉教授、特聘教授、学科首席专家等12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领军人才、省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15人,省级师德示范团队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7个、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4人、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支;市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7支;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4个、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青年科技新星6人,省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8人。学校坚持“师范做优、文史做强、工管做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共设有14个二级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49个本科专业。目前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及重点学科1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政示范课、特色线上课、一流课程等高层次课程85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7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6项。学校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作为西安市秦创原梧桐树科转联盟理事长和总平台单位,构建“线上+线下”应用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服务西安国家“双中心”建设。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高校、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西安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示范高校、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校成果与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省、市两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建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各1个。学校坚持以服务西安为己任,根据西安加快建设国家“双中心”城市战略,紧密对接西安重点产业链建设需求,构建了“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用结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不断促进校城融合发展。政校共建有生态西安研究院、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西安实践研究院、乡村振兴西安实践研究院、陕西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研究中心、西安廉政研究中心、西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西安市(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西安秦岭研究院、西安市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等近30个研究机构;西安市服务贸易创新研究中心、西安市表面工程与再制造科普基地、陕西省地质调查实验中心、智慧旅游研发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基地、西安市警示教育基地、西安市干部教育培训文理学院基地等70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建有西安文理学院科学技术协会,下设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此外,中国王维研究会、陕西省纳米科技学会、陕西省植物学会兰花分会、西安经济数学学会、西安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西安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等9个专业学会挂靠我校。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办学。建有陕西省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等29个国家及地区的6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泰国瓦拉亚隆宫皇家大学共建“一带一路学院”,与泰国斯巴顿大学、日本京进教育集团等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海外教育实践基地,以国际创意学院(ICC)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与国(境)外高校交流与合作。学校先后选派60余名青年教师赴国(境)外大学访学深造,选派600余名学生赴美国、英国、日本等高校交流学习、实习。学校现有来自哈萨克斯坦、泰国等6个国家的127名国际留学生,承办的“语言文化研究国际论坛”等学术活动在国内外形成了良好的国际影响。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学校将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成为西安人才培养基地、特色研究中心、决策咨询智库、文化创意高地”为奋斗目标,扎根西安沃土,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内涵建设,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展开
指标体系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612/E+
综合实力
621/E+
择校顺序
省份29/陕西省
学校类型134/综合
学校参考类综合类
升学率
672

E
新生质量
480

D+
就业质量
689

E
薪酬
745

E-
教师水平
599

E+
教师绩效
612

E+
论文质量
557

D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5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20307
经济与金融
31
D+
030302
社会工作
250
E-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43
E
040106
学前教育
75
B
040107
小学教育
152
D
040201
体育教育
248
E+
050101
汉语言文学
388
E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55
E-
050107
秘书学
83
E
050201
英语
424
D
050207
日语
327
E-
050261
翻译
217
E-
050303
广告学
176
E-
060101
历史学
209
E
060104
文物与博物馆学
43
E+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405
E
070201
物理学
254
E-
070301
化学
271
E
070302
应用化学
301
E
071001
生物科学
210
E+
071102
应用心理学
205
E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79
E+
080303
智能感知工程
29
E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210
E-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92
E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10
E-
080801
自动化
308
E
080803
机器人工程
147
D+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91
E+
080902
软件工程
357
E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41
D
08091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75
E+
081205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19
E-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60
E
082504
环境生态工程
60
E+
082709
食品安全与检测
5
E+
083002
生物制药
114
E-
120202
市场营销
327
E+
120203
会计学
341
E+
120414
养老服务管理
11
D+
120801
电子商务
286
E-
120901
旅游管理
182
D+
130201
音乐表演
192
E-
130202
音乐学
207
D+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55
E+
130401
美术学
252
E
130405
书法学
103
E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25
E
130506
公共艺术
42
E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159
D
专业类排名
2025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3
金融学类
425
E
0303
社会学类
293
E-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289
E
0401
教育学类
142
C
0402
体育学类
377
E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397
E+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506
E+
0503
新闻传播学类
442
E-
0601
历史学类
156
D
0701
数学类
498
E
0702
物理学类
373
E-
0703
化学类
382
E+
0710
生物科学类
335
E
0711
心理学类
259
E-
0802
机械类
413
E
0803
仪器类
186
E-
0804
材料类
406
E
0807
电子信息类
549
E
0808
自动化类
263
D
0809
计算机类
485
D
0812
测绘类
150
E-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369
E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405
E-
0827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328
E-
0830
生物工程类
284
E-
1202
工商管理类
538
E+
1204
公共管理类
449
E
1208
电子商务类
323
E-
1209
旅游管理类
280
D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292
D
1303
戏剧与影视学类
286
E+
1304
美术学类
289
E+
1305
设计学类
429
D
学科门类排名
2025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