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西藏大学
Tibet University
211双一流
西藏大学坐落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是新中国在雪域高原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光辉历史的大学,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部区合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创办的藏文干部训练班,历经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等发展阶段。1965年、1975年,学校先后更名为西藏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开创了西藏师范教育的先河。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西藏大学。1993年,西藏大学藏医学院独立设置为西藏藏医学院(现西藏藏医药大学)。199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西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西藏自治区财经学校先后并入西藏大学。2013年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7年入选首轮“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经过七十多年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具有高原边疆民族区域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有纳金校区、河坝林校区、罗布林卡医学院校区、罗布林卡财经学院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400亩,总建筑面积46.9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500亩的教育城校区即将开工建设。现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财经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态环境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14个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8亿元。纸质藏书147万余册,电子图书60万余册,藏文梵夹装图书6200函。珍藏有十至十三世纪藏文写本“菩日文献”,其中,十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两万五千颂》先后入选第三批、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菩日文献”精选影印本》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列入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成果。在编在职教职工1169人,其中,专任教师和其他师资856人。专任教师和其他师资中具有高级职称393人,占46%;研究生学历672人,占79%。有高层次人才86人次,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7人次(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自治区级高层次人才39人次。学校有各类学生1.8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72人,硕士研究生2663人,本科生10337人,中专生24人,各类成人学生4655人。学校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民族学、生态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态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有14个自治区重点学科。2023年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民族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7个学科上榜2023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校有5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有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有藏语言文学、计算机及藏文信息技术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有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和生态学教师团队、边境安全信息传输与处理教师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临床医学、音乐学、美术学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13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近年来,作为牵头单位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5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承担1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出版各级各类特色专业教材15部,教师参加教学比赛获得国赛奖项6项、区赛奖项37项。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野外台站等科技创新基地13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学校有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第四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教育部与西藏自治区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2个,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近5年,学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团队项目2项、个人项目4项,自治区首批科技重大专项2项,科研经费达4亿多元。获第五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8项,自治区科学技术奖24项,国家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安全突出贡献奖”1项,首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1名教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高原科学研究》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教育部先后组建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为成员单位的对口支援及对口合作建设高校团队,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支援合作工作,为学校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挪威、德国、美国、日本、尼泊尔等国家的十几所高校和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与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等十余所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办学七十多年来,学校弘扬“团结爱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创一流”的藏大精神,已探索出一条在特殊高原边疆民族地区兴办现代高等教育的成功之路,形成“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干得好”的人才培养鲜明特色,累计培养8万余名全日制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西藏和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西藏大学办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具有很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的殷殷重托和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抢抓部区合建、“双一流”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立足西藏,面向全国,凝练“高原科学与技术”“民族优秀文化”两大特色学科领域,以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办学宗旨,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勇创一流”办学思路,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与水平,力争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双一流”大学,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而努力奋斗。(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9月)
西藏大学坐落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是新中国在雪域高原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光辉历史的大学,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部区合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创办的藏文干部训练班,历经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等发展阶段。1965年、1975年,学校先后更名为西藏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开创了西藏师范教育的先河。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西藏大学。1993年,西藏大学藏医学院独立设置为西藏藏医学院(现西藏藏医药大学)。199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西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西藏自治区财经学校先后并入西藏大学。2013年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7年入选首轮“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经过七十多年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具有高原边疆民族区域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有纳金校区、河坝林校区、罗布林卡医学院校区、罗布林卡财经学院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400亩,总建筑面积46.9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500亩的教育城校区即将开工建设。现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财经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态环境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14个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8亿元。纸质藏书147万余册,电子图书60万余册,藏文梵夹装图书6200函。珍藏有十至十三世纪藏文写本“菩日文献”,其中,十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两万五千颂》先后入选第三批、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菩日文献”精选影印本》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列入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成果。在编在职教职工1169人,其中,专任教师和其他师资856人。专任教师和其他师资中具有高级职称393人,占46%;研究生学历672人,占79%。有高层次人才86人次,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7人次(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自治区级高层次人才39人次。学校有各类学生1.8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72人,硕士研究生2663人,本科生10337人,中专生24人,各类成人学生4655人。学校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民族学、生态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态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有14个自治区重点学科。2023年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民族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7个学科上榜2023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校有5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有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有藏语言文学、计算机及藏文信息技术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有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和生态学教师团队、边境安全信息传输与处理教师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临床医学、音乐学、美术学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13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近年来,作为牵头单位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5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承担1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出版各级各类特色专业教材15部,教师参加教学比赛获得国赛奖项6项、区赛奖项37项。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野外台站等科技创新基地13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学校有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第四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教育部与西藏自治区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2个,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近5年,学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团队项目2项、个人项目4项,自治区首批科技重大专项2项,科研经费达4亿多元。获第五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8项,自治区科学技术奖24项,国家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安全突出贡献奖”1项,首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1名教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高原科学研究》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教育部先后组建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为成员单位的对口支援及对口合作建设高校团队,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支援合作工作,为学校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挪威、德国、美国、日本、尼泊尔等国家的十几所高校和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与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等十余所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办学七十多年来,学校弘扬“团结爱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创一流”的藏大精神,已探索出一条在特殊高原边疆民族地区兴办现代高等教育的成功之路,形成“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干得好”的人才培养鲜明特色,累计培养8万余名全日制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西藏和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西藏大学办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具有很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的殷殷重托和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抢抓部区合建、“双一流”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立足西藏,面向全国,凝练“高原科学与技术”“民族优秀文化”两大特色学科领域,以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办学宗旨,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勇创一流”办学思路,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与水平,力争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双一流”大学,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而努力奋斗。(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9月)
展开
指标体系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530/D
综合实力
487/D+
择校顺序
省份1/西藏区
学校类型112/综合
学校参考类综合类
升学率
635

E+
新生质量
329

C
就业质量
611

E+
薪酬
322

C+
教师水平
407

D+
教师绩效
256

C+
论文质量
507

D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5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01
经济学
108
C+
020201
财政学
68
E-
020202
税收学
57
E-
020301
金融学
204
E+
030101
法学
238
D+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51
D+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99
C+
040106
学前教育
99
C+
050101
汉语言文学
94
B+
05010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2
A+
050201
英语
446
D
050261
翻译
122
D+
050301
新闻学
200
E
060101
历史学
92
C+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7
C
070201
物理学
104
C+
070301
化学
263
E
070501
地理科学
131
E+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150
E
071001
生物科学
213
E+
071004
生态学
27
C+
080703
通信工程
260
D
080706
信息工程
42
E+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65
C
081001
土木工程
222
D
081403
资源勘查工程
31
D+
081801
交通运输
61
D
082503
环境科学
120
D
082801
建筑学
148
D
082802
城乡规划
162
E-
100201
临床医学
131
E+
100301
口腔医学
108
E-
100401
预防医学
98
E
100701
药学
175
E
101101
护理学
181
E-
120201
工商管理
330
E
120202
市场营销
378
E
120203
会计学
304
D
120204
财务管理
413
E-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55
D
120402
行政管理
156
D+
120901
旅游管理
185
D+
120902
酒店管理
150
E-
130201
音乐表演
152
E+
130202
音乐学
70
B
130203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29
E+
130204
舞蹈表演
48
C+
130401
美术学
78
B
130402
绘画
126
E+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55
E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60
E-
专业类排名
2025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
经济学类
125
B
0202
财政学类
76
E+
0203
金融学类
238
C
0301
法学类
237
C
0302
政治学类
72
D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122
C+
0401
教育学类
241
D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63
B+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415
D+
0503
新闻传播学类
384
E
0601
历史学类
93
C+
0701
数学类
238
C
0702
物理学类
151
C+
0703
化学类
441
E-
0705
地理科学类
201
E+
0710
生物科学类
93
B
0807
电子信息类
444
D
0809
计算机类
500
E+
0810
土木类
268
D
0814
地质类
58
D
0818
交通运输类
99
D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306
D
0828
建筑类
186
D
1002
临床医学类
135
E
1003
口腔医学类
108
E-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105
E
1007
药学类
189
E
1011
护理学类
179
E-
1202
工商管理类
416
D+
1204
公共管理类
229
C
1209
旅游管理类
190
C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65
B+
1304
美术学类
112
B
1305
设计学类
601
E-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