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宝鸡文理学院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宝鸡文理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宝鸡大学(本科);197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本科);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宝鸡师范学院;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在66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宝文理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奋勇开拓,宝文理精神薪火相传、教泽流芳,学校事业康庄发展、阔步向前。2008年学校荣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2013年学校获批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学校被陕西省列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计划;2017年10月陕西省教育厅、宝鸡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学校更名大学协议书;2018年学校获批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3年学校获批为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工程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荣登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坚持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和应用型工科,文、理、工、管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学科发展定位;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坚持立足宝鸡、服务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学校现有高新校区、石鼓校区、蟠龙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多亩;图书馆各类图书累积量300余万册。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1000余名,其中研究生近1700名。有专任教师1200余名,有高级职称人员580余名、博士近400名。同时,聘请了12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有70余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其中30个专业获批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学士学位专业,4个专业获批陕西省“地方优师专项”定向培养资格,2个专业获批宝鸡市定向就业公费师范生招生培养资格。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有3个省级名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二级认证。有29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有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陕西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1个陕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首批合作院校和“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建设院校。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地理学、数学、哲学、物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9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机械、旅游管理、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体育、翻译、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会计、材料与化工、音乐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66个二级学科(领域)。有1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社科普及基地、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众创空间。“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2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90项。尤其是近三年来,办学水平和实力显著提升,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获奖和高层次科研成果数量取得了较大增长。《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栏目入选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不动摇,依托宝鸡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挖掘区域文化优势,汲取周秦文化精华,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博文明理,厚德尚能”的校训和将周秦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的鲜明特色。学校秉承历史传统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强化教师教育和应用型工科两个基本办学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宝鸡市、陕西省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已为社会培养了近18万名高素质人才。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拥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学校先后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创佳评差”最佳单位、“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并被宝鸡市委、市政府授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杰出贡献单位”。“十四五”时期,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办学质量和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目标,深入实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努力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宝鸡文理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宝鸡大学(本科);197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本科);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宝鸡师范学院;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在66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宝文理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奋勇开拓,宝文理精神薪火相传、教泽流芳,学校事业康庄发展、阔步向前。2008年学校荣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2013年学校获批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学校被陕西省列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计划;2017年10月陕西省教育厅、宝鸡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学校更名大学协议书;2018年学校获批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3年学校获批为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工程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荣登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坚持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和应用型工科,文、理、工、管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学科发展定位;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坚持立足宝鸡、服务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学校现有高新校区、石鼓校区、蟠龙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多亩;图书馆各类图书累积量300余万册。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1000余名,其中研究生近1700名。有专任教师1200余名,有高级职称人员580余名、博士近400名。同时,聘请了12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有70余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其中30个专业获批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学士学位专业,4个专业获批陕西省“地方优师专项”定向培养资格,2个专业获批宝鸡市定向就业公费师范生招生培养资格。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有3个省级名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二级认证。有29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有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陕西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1个陕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首批合作院校和“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建设院校。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地理学、数学、哲学、物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9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机械、旅游管理、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体育、翻译、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会计、材料与化工、音乐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66个二级学科(领域)。有1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社科普及基地、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众创空间。“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2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90项。尤其是近三年来,办学水平和实力显著提升,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获奖和高层次科研成果数量取得了较大增长。《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栏目入选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不动摇,依托宝鸡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挖掘区域文化优势,汲取周秦文化精华,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博文明理,厚德尚能”的校训和将周秦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的鲜明特色。学校秉承历史传统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强化教师教育和应用型工科两个基本办学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宝鸡市、陕西省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已为社会培养了近18万名高素质人才。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拥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学校先后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创佳评差”最佳单位、“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并被宝鸡市委、市政府授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杰出贡献单位”。“十四五”时期,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办学质量和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目标,深入实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努力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展开
指标体系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457/D+
综合实力
563/D
择校顺序
省份21/陕西省
学校类型57/师范
学校参考类综合类
升学率
592

E+
新生质量
601

E+
就业质量
600

E+
薪酬
577

E+
教师水平
451

D+
教师绩效
456

D+
论文质量
289

C+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5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10101
哲学
73
E-
020101
经济学
210
E+
020109
数字经济
122
E+
030101
法学
440
E-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129
C
040101
教育学
54
D
040104
教育技术学
111
E+
040106
学前教育
70
B
040201
体育教育
153
C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33
B
050201
英语
237
C+
050261
翻译
106
C
050301
新闻学
218
E-
050303
广告学
180
E-
060101
历史学
123
C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3
C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78
D+
070201
物理学
103
C+
070301
化学
147
C
070302
应用化学
249
D
070501
地理科学
52
C+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38
E+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63
D+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22
D+
071201
统计学
143
D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9
D+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47
E+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45
D
080205
工业设计
139
D
080213
智能制造工程
136
D+
0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140
E+
080402
材料物理
62
E+
080403
材料化学
92
D
080418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10
E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10
D+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80
E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19
E+
080703
通信工程
323
E
080717
人工智能
222
D+
080801
自动化
279
E
080802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33
E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72
D+
080902
软件工程
309
E+
080905
物联网工程
181
D+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18
E
081201
测绘工程
114
E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97
D
081302
制药工程
176
E+
082502
环境工程
277
E
120201
工商管理
324
E
120202
市场营销
365
E
120203
会计学
363
E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210
E+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79
D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16
E
120402
行政管理
240
E-
120901
旅游管理
183
D+
130202
音乐学
124
C+
130205
舞蹈学
156
E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109
E+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91
D+
130401
美术学
86
B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19
E
130503
环境设计
414
E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00
D
专业类排名
2025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101
哲学类
74
E-
0201
经济学类
225
D+
0301
法学类
454
E-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163
C
0401
教育学类
97
B
0402
体育学类
273
D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197
C+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319
C
0503
新闻传播学类
359
E+
0601
历史学类
137
D+
0701
数学类
241
C
0702
物理学类
181
C
0703
化学类
254
D+
0705
地理科学类
98
C+
0711
心理学类
150
D+
0712
统计学类
214
D+
0802
机械类
249
D+
0803
仪器类
139
D
0804
材料类
256
D+
0806
电气类
239
D+
0807
电子信息类
339
D+
0808
自动化类
276
D
0809
计算机类
420
D+
0810
土木类
363
E-
0812
测绘类
135
E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240
D+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321
E+
1202
工商管理类
394
D+
1204
公共管理类
381
E+
1209
旅游管理类
240
D+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212
C
1303
戏剧与影视学类
173
C
1304
美术学类
143
C+
1305
设计学类
377
D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