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闽南师范大学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于1958年春。196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由此开启本科教育之扉。1986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4月,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2016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被确定为福建省2018—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9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全票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成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校现有江滨、圆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亩。现有本科专业69个,涵盖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农学和历史学十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22000余人。专任教师138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3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12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次;海军高新人才工程、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80余人次。学校现有1个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28个硕士点,2个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1门,入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国家级和省级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8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16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项目26项。学校坚持学术兴校战略,以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科研反哺教学,不断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和科研建设。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现有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菌物产业工程技术中心、中南半岛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教育督导智库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智库和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欧美、澳新、日韩、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具备福建省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招生资质,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至今已招收来自美国、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喀麦隆等40多个国家的300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深造。学校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落地,是“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的中方成员单位,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麦考瑞大学、美国北亚利桑大学、特洛伊大学等高水平大学举办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全球50余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国际课程、硕士预科、交换访学等项目,为本校和国内学生提供赴海外留学新渠道。学校充分发挥对台地域优势,积极推进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先后编辑出版《台湾通史》(6卷本)、《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台湾族谱汇编》(80册)等一批涉台研究著作,7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与全国台联共建圆山学院,建立全国台联系统干部暨优秀台胞教育培训基地。获批“对台单招”试点高校,具备联合招收港澳台侨本、硕、博学生资格和免试招收台湾地区学测生、统测生、“分科测验”学生资格,与台湾地区30余所高校保持良好稳定的校际交流合作。2011年至今连续举办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选送1500多名大陆学生赴台交流学习。学校秉承“博学明理砺志笃行”校训,根植闽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专门人才。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1万余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拼搏,建功立业,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福建省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漳州市历届党政主要领导都亲临学校现场办公,全力支持学校的发展。当前,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新闽南师大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国家统一、中国-东盟民心相通、海内外闽南人统一战线构建”等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东南亚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建设步伐,为全方位推动新时代福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于1958年春。196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由此开启本科教育之扉。1986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4月,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2016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被确定为福建省2018—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9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全票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成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校现有江滨、圆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亩。现有本科专业69个,涵盖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农学和历史学十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22000余人。专任教师138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3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12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次;海军高新人才工程、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80余人次。学校现有1个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28个硕士点,2个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1门,入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国家级和省级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8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16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项目26项。学校坚持学术兴校战略,以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科研反哺教学,不断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和科研建设。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现有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菌物产业工程技术中心、中南半岛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教育督导智库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智库和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欧美、澳新、日韩、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具备福建省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招生资质,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至今已招收来自美国、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喀麦隆等40多个国家的300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深造。学校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落地,是“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的中方成员单位,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麦考瑞大学、美国北亚利桑大学、特洛伊大学等高水平大学举办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全球50余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国际课程、硕士预科、交换访学等项目,为本校和国内学生提供赴海外留学新渠道。学校充分发挥对台地域优势,积极推进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先后编辑出版《台湾通史》(6卷本)、《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台湾族谱汇编》(80册)等一批涉台研究著作,7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与全国台联共建圆山学院,建立全国台联系统干部暨优秀台胞教育培训基地。获批“对台单招”试点高校,具备联合招收港澳台侨本、硕、博学生资格和免试招收台湾地区学测生、统测生、“分科测验”学生资格,与台湾地区30余所高校保持良好稳定的校际交流合作。2011年至今连续举办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选送1500多名大陆学生赴台交流学习。学校秉承“博学明理砺志笃行”校训,根植闽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专门人才。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1万余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拼搏,建功立业,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福建省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漳州市历届党政主要领导都亲临学校现场办公,全力支持学校的发展。当前,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新闽南师大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国家统一、中国-东盟民心相通、海内外闽南人统一战线构建”等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东南亚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建设步伐,为全方位推动新时代福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
指标体系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425/D+
综合实力
436/D+
择校顺序
省份11/福建省
学校类型53/师范
学校参考类综合类
升学率
405

C
新生质量
441

D+
就业质量
406

C
薪酬
414

D+
教师水平
505

D
教师绩效
517

D
论文质量
403

C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5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01
经济学
197
D
020102
经济统计学
81
E+
020109
数字经济
106
D
020307
经济与金融
17
B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96
D
030101
法学
370
E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68
E+
030302
社会工作
125
C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94
C+
040102
科学教育
28
C
040104
教育技术学
88
D
040106
学前教育
142
C
040107
小学教育
60
B
040201
体育教育
130
C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81
C+
040214
足球运动
22
E+
050101
汉语言文学
69
B+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19
C
050201
英语
275
C
050207
日语
304
E
050261
翻译
142
D
050262
商务英语
49
B+
050303
广告学
96
D+
050306
网络与新媒体
95
C
050307
数字出版
8
E+
060101
历史学
105
C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46
C+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36
E+
070104
数据计算及应用
13
C+
070201
物理学
136
C
070301
化学
144
C
070302
应用化学
183
C
070501
地理科学
85
D+
071001
生物科学
157
D+
071101
心理学
31
C
071201
统计学
153
E+
071202
应用统计学
97
D+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19
E+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87
D
080704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104
E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79
E+
080717
人工智能
186
C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09
C
080902
软件工程
256
D+
080903
网络工程
89
C+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53
E+
08091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06
D+
082501
环境科学与工程
25
C
082502
环境工程
290
E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158
D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185
E
082710
食品营养与健康
40
D
082803
风景园林
89
D
090102
园艺
74
D
090502
园林
83
D
120202
市场营销
358
E
120204
财务管理
247
D+
120205
国际商务
80
E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225
E
120901
旅游管理
218
D
130202
音乐学
98
B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79
D+
130401
美术学
149
C
130506
公共艺术
20
C+
专业类排名
2025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
经济学类
208
C
0203
金融学类
372
E+
0204
经济与贸易类
341
E+
0301
法学类
380
E+
0302
政治学类
92
E+
0303
社会学类
163
D+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119
C+
0401
教育学类
92
B
0402
体育学类
125
B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96
B+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271
C+
0503
新闻传播学类
169
C+
0601
历史学类
120
C
0701
数学类
165
B
0702
物理学类
235
D+
0703
化学类
227
C
0705
地理科学类
205
E+
0710
生物科学类
275
D
0711
心理学类
88
C+
0712
统计学类
173
C
0806
电气类
346
E
0807
电子信息类
304
C
0809
计算机类
319
C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296
D
0827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151
C
0828
建筑类
206
D
0901
植物生产类
103
D
0905
林学类
87
D
1202
工商管理类
512
D
1209
旅游管理类
243
D+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225
D+
1303
戏剧与影视学类
217
D+
1304
美术学类
232
D+
1305
设计学类
544
E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