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延安大学
Yan'an University
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成立于1941年9月,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194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研究决定,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其后1943年至1944年,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行政学院相继并入延安大学。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延安大学大部分迁往东北、华北等地办学,将新民主主义的新教育推向全国。延安大学留守院系于1947年3月辗转至陕甘晋地区办学,并于1948年7月迁回延安恢复正规办学。1949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迁往西安办学。1953年3月,西北局决定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所办班次分别归并于西北师范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北党校、政法干校等西北地区院校。1958年9月,为适应陕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共陕西省委和陕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延安恢复重建延安大学,曾经奠基与播撒新型教育火种的延安大学,在中共中央旧址所在地杨家岭恢复办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2005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建校87年来,学校的发展始终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同志亲自参加延安大学开学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1966年4月,邓小平和李富春来延安视察工作期间,接见了学校部分师生。1998年9月10日,江泽民为延安大学建校60周年题词:“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科教兴国造就英才”。2004年5月24日,胡锦涛对延安大学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方面“共同支持办好延安大学”。2017年9月19日,在延安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值此延安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谨向全体师生致以热烈祝贺。长期以来,延安大学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民族解放、革命胜利和老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2022年9月,在学校建校8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学校致以亲切祝贺与问候,这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刘延东、韩正、孙春兰、刘国中等领导同志先后以来校视察、批示等方式表达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关怀。学校现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现有学生21000余人;教职工1900余人;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所直属附属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省级优势和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60个本科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个省部级创新团队;7个院士工作站,4个社科名家工作室。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紧扣“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总目标,对标“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总要求,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凸显四大特色、提升五大水平”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内涵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学校确立了“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验活动和践行活动为两翼的延安精神“一体两翼”铸魂育人体系,推动延安精神教育由“知”“情”向“意”“行”转变,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延安精神育人格局。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7项,“小红专”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并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银奖,国内首家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平台发布上线,“数字化赋能延安精神铸魂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案例入选《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近年来,在延安精神滋养下,广大学子援疆援藏、参军入伍蔚然成风,定向选调生考取率名列全省前茅。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评价延大毕业生:“基础扎实、为人诚实、作风务实、工作踏实”“下得去、靠得住、用得上”。学校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一大批课程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批省级教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多项;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实现新增长;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生在Nature、TheLancet等高质量期刊发表文章多篇,首次独立组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获银奖,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00余项。学校获批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推荐院校、“优师计划”地方专项培养院校。学校组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培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等5个特色学科群,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个学科进入软科、校友会排名前40%—50%。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入选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了跨档升级,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组织实施“科研创新能力跃升工程”“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高层次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平台数量大幅增长,“裂缝性油藏水窜水淹自适应深部整体调控技术”“食药用菌栽培与加工技术”等一批重点成果实现转化,打造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延安精神研究中心、陕西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等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和智库,多项成果入选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典型案例,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学校组织实施“一流师资引育计划”“延安精神熔铸师魂实施方案”,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陕西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博士教师占比大幅提升,获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省市人才项目获得者112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获批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基地1个、师德建设示范团队3支,教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12项。学校组织实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工程”,坚持和完善“一章八制”,修订《延安大学章程》,常态化推进制度“废、改、立、释”。实施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人事聘任制度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医教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等综合改革,两个案例荣获陕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一等奖和优秀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完善。学校组织实施“对外交流与合作增效计划”,加入“一带一路”大学联盟,倡导成立了“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红医联盟”“‘三山一坡’高校联盟”“长征沿线六校联盟”,合作成立了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发挥新时代延安精神传播“辐射源”作用,近年来面向省内外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培训学员14万余人;与200多家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校际合作新格局。当前,学校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延安大学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追赶超越“三步走”发展战略和第七次党代会“一一九五”工作布局,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奋力推进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截至2024年12月)
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成立于1941年9月,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194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研究决定,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其后1943年至1944年,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行政学院相继并入延安大学。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延安大学大部分迁往东北、华北等地办学,将新民主主义的新教育推向全国。延安大学留守院系于1947年3月辗转至陕甘晋地区办学,并于1948年7月迁回延安恢复正规办学。1949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迁往西安办学。1953年3月,西北局决定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所办班次分别归并于西北师范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北党校、政法干校等西北地区院校。1958年9月,为适应陕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共陕西省委和陕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延安恢复重建延安大学,曾经奠基与播撒新型教育火种的延安大学,在中共中央旧址所在地杨家岭恢复办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2005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建校87年来,学校的发展始终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同志亲自参加延安大学开学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1966年4月,邓小平和李富春来延安视察工作期间,接见了学校部分师生。1998年9月10日,江泽民为延安大学建校60周年题词:“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科教兴国造就英才”。2004年5月24日,胡锦涛对延安大学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方面“共同支持办好延安大学”。2017年9月19日,在延安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值此延安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谨向全体师生致以热烈祝贺。长期以来,延安大学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民族解放、革命胜利和老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2022年9月,在学校建校8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学校致以亲切祝贺与问候,这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刘延东、韩正、孙春兰、刘国中等领导同志先后以来校视察、批示等方式表达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关怀。学校现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现有学生21000余人;教职工1900余人;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所直属附属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省级优势和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60个本科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个省部级创新团队;7个院士工作站,4个社科名家工作室。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紧扣“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总目标,对标“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总要求,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凸显四大特色、提升五大水平”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内涵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学校确立了“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验活动和践行活动为两翼的延安精神“一体两翼”铸魂育人体系,推动延安精神教育由“知”“情”向“意”“行”转变,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延安精神育人格局。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7项,“小红专”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并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银奖,国内首家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平台发布上线,“数字化赋能延安精神铸魂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案例入选《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近年来,在延安精神滋养下,广大学子援疆援藏、参军入伍蔚然成风,定向选调生考取率名列全省前茅。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评价延大毕业生:“基础扎实、为人诚实、作风务实、工作踏实”“下得去、靠得住、用得上”。学校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一大批课程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批省级教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多项;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实现新增长;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生在Nature、TheLancet等高质量期刊发表文章多篇,首次独立组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获银奖,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00余项。学校获批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推荐院校、“优师计划”地方专项培养院校。学校组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培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等5个特色学科群,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个学科进入软科、校友会排名前40%—50%。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入选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了跨档升级,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组织实施“科研创新能力跃升工程”“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高层次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平台数量大幅增长,“裂缝性油藏水窜水淹自适应深部整体调控技术”“食药用菌栽培与加工技术”等一批重点成果实现转化,打造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延安精神研究中心、陕西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等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和智库,多项成果入选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典型案例,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学校组织实施“一流师资引育计划”“延安精神熔铸师魂实施方案”,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陕西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博士教师占比大幅提升,获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省市人才项目获得者112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获批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基地1个、师德建设示范团队3支,教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12项。学校组织实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工程”,坚持和完善“一章八制”,修订《延安大学章程》,常态化推进制度“废、改、立、释”。实施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人事聘任制度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医教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等综合改革,两个案例荣获陕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一等奖和优秀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完善。学校组织实施“对外交流与合作增效计划”,加入“一带一路”大学联盟,倡导成立了“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红医联盟”“‘三山一坡’高校联盟”“长征沿线六校联盟”,合作成立了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发挥新时代延安精神传播“辐射源”作用,近年来面向省内外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培训学员14万余人;与200多家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校际合作新格局。当前,学校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延安大学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追赶超越“三步走”发展战略和第七次党代会“一一九五”工作布局,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奋力推进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截至2024年12月)
展开
指标体系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360/C
综合实力
362/C
择校顺序
省份18/陕西省
学校类型77/综合
学校参考类综合类
升学率
332

C
新生质量
414

D+
就业质量
348

C
薪酬
439

D+
教师水平
353

C
教师绩效
444

D+
论文质量
310

C+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5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01
经济学
234
E+
020109
数字经济
132
E
020301
金融学
215
E+
030101
法学
301
D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44
C
030302
社会工作
196
E+
030502
中国共产党历史
7
D+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95
C+
040101
教育学
58
D
040104
教育技术学
85
D
040106
学前教育
145
C
040201
体育教育
99
C+
040202
运动训练
152
E-
040206
运动康复
60
E+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16
B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47
D+
050201
英语
216
C+
050207
日语
306
E
050301
新闻学
171
E+
060101
历史学
97
C+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82
C+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72
D+
070201
物理学
110
C+
070301
化学
132
C
070302
应用化学
211
D+
071001
生物科学
107
C+
071002
生物技术
144
D+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45
D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78
E
080213
智能制造工程
158
D
08050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120
E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00
C
080703
通信工程
224
D+
080801
自动化
286
E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19
E
080902
软件工程
344
E+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24
D
08091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12
D
081001
土木工程
278
E+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97
E+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49
C
081502
石油工程
15
E+
081504
油气储运工程
29
E
082502
环境工程
240
E+
090502
园林
40
C+
100201
临床医学
88
D+
100202
麻醉学
42
E+
100203
医学影像学
61
E
100301
口腔医学
101
E-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84
D
101101
护理学
122
D
120103
工程管理
235
E
120201
工商管理
285
E+
120203
会计学
244
D+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195
E+
120402
行政管理
124
C
120901
旅游管理
314
E-
130202
音乐学
78
B
130205
舞蹈学
102
D+
130401
美术学
89
B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95
C+
专业类排名
2025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
经济学类
243
D+
0203
金融学类
245
C
0301
法学类
299
D
0302
政治学类
66
D+
0303
社会学类
217
E+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97
B
0401
教育学类
112
C+
0402
体育学类
171
C+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137
B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335
C
0503
新闻传播学类
327
D
0601
历史学类
109
C
0701
数学类
204
C+
0702
物理学类
186
C
0703
化学类
210
C
0710
生物科学类
147
C+
0711
心理学类
170
D+
0802
机械类
391
E+
0805
能源动力类
205
E+
0807
电子信息类
294
C
0808
自动化类
333
E
0809
计算机类
498
E+
0810
土木类
233
D+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186
C
0815
矿业类
55
D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288
D
0905
林学类
36
B
1002
临床医学类
92
D+
1003
口腔医学类
96
E
1010
医学技术类
149
E+
1011
护理学类
123
D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431
E+
1202
工商管理类
308
C
1204
公共管理类
259
D+
1209
旅游管理类
350
E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123
B
1304
美术学类
135
C+
1305
设计学类
361
D+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