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四川轻化工大学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一所集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农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和宜宾市,现有李白河、汇东、宜宾、黄岭四个校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优秀,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优先培育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首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中国酒业协会授牌与五粮液集团共建的“中国白酒学院”。历史沿革:学校是一所“三线建设”西迁的本科高校,于1965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将原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的部分保密专业西迁至四川自贡市,从上海总部抽调精干力量,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借调部分科研人员,组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对外称之为“652”工程。1979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与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自贡教育学院四校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2018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经过近60年本科和20年研究生教育历程,学校明确了“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设“创新大学、开放大学、智慧大学、和谐大学”的目标任务,确立了“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跨越发展”的发展理念,凝练出了“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奋进”的“652”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基础建设:学校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学生奠基人生梦想、教师实现学术抱负的理想之地。学校占地面积4600余亩,建筑面积175万余平方米,国有资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图书馆面积11万余平方米,读者座位12000余个,纸质文献总量318万余册,电子图书252万余册,学位论文1091万篇,中外数据库209个(含子库)。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其中校聘教职工2700余人,专任教师2500余人:教授、副教授占比近4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超85%;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等省部级以上专家100余人次;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学科建设:学校现有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化学工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发酵工程等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36个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药学、法律、教育、音乐、美术与书法、设计、会计、农业13个专业学位类别,涵盖36个专业学位领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基础宽厚、文理交融、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以省级重点学科发酵工程和省级一流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优势突出的轻工与食品科学学科群,被业界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白酒高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以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艺和省级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核心,构建起了以化工、环境与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支撑的化工与材料科学学科群,“有机氟单体及高性能氟聚合物产业化新技术开发”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省级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省级一流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核心,构建起了信号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等支撑的控制与智能装备学科群,是西南地区自动化仪器仪表、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及制造等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以工商管理、会计、农林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和法律等支撑的管理与经法学科群,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高素质管理、法律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以教育学和艺术学科为核心,构建起了以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支撑的人文与艺术学科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人才培养:求知在川轻化,成才在川轻化。学校现有24个学院,77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近4.3万余人。半个世纪来,学校共培养了24万余名毕业生,涌现出如中科院院士颜德岳、原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良等一大批在科学界、企业界、教育界成就斐然的杰出校友。学校现有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9个省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3门国家一流课程,43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从严施教,推行本科教学质量“11258”量化指标考核,整体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中国白酒学院、彩灯学院、盐帮美食学院、氟材料产业学院、应急与安全学院等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竞赛活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000余项。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得到社会高度认可,是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科学研究: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成绩斐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语委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23年科技活动经费达到3.1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1项。学校拥有国家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矿山尾渣资源化利用、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四川省工程实验室2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绿色催化、企业信息化与物联网测控技术、精细化工助剂及表面活性剂、桥梁无损检测与工程计算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川酒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南发展研究院1个;长江上游地区白酒数智化管理与生态决策优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彩灯文化与技艺创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1个;民俗灯文化、酒知识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川酒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基层司法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旅游科研重点基地1个;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社会服务:学校始终坚持“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战略,立足川南、辐射川渝、面向全国,先后与地方政府、上市企业签订了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在耐腐蚀、耐高温等特种关键材料研制领域解决了一大批行业“卡脖子”难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白酒产业构建了“从一粒粮食到一滴美酒”的全链条科技布局,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学校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示范先进单位,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近3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达百亿元,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合作交流: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80余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累计培养了来自60余个国家近千名的各类留学生,近2000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实习、考察或联合培养,每年近百名教师出国(境)学术交流和访学。建有2个语言文化中心。获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学联合举办“视觉传达与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处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通过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参与各类特色产业学院的学习交流与实践,促进了学科和文化的交融,全面提升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半世纪风雨,半世纪砥砺,半世纪辉煌。四川轻化工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秉持“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校训,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新征程。
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一所集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农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和宜宾市,现有李白河、汇东、宜宾、黄岭四个校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优秀,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优先培育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首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中国酒业协会授牌与五粮液集团共建的“中国白酒学院”。历史沿革:学校是一所“三线建设”西迁的本科高校,于1965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将原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的部分保密专业西迁至四川自贡市,从上海总部抽调精干力量,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借调部分科研人员,组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对外称之为“652”工程。1979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与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自贡教育学院四校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2018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经过近60年本科和20年研究生教育历程,学校明确了“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设“创新大学、开放大学、智慧大学、和谐大学”的目标任务,确立了“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跨越发展”的发展理念,凝练出了“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奋进”的“652”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基础建设:学校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学生奠基人生梦想、教师实现学术抱负的理想之地。学校占地面积4600余亩,建筑面积175万余平方米,国有资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图书馆面积11万余平方米,读者座位12000余个,纸质文献总量318万余册,电子图书252万余册,学位论文1091万篇,中外数据库209个(含子库)。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其中校聘教职工2700余人,专任教师2500余人:教授、副教授占比近4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超85%;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等省部级以上专家100余人次;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学科建设:学校现有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化学工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发酵工程等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36个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药学、法律、教育、音乐、美术与书法、设计、会计、农业13个专业学位类别,涵盖36个专业学位领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基础宽厚、文理交融、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以省级重点学科发酵工程和省级一流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优势突出的轻工与食品科学学科群,被业界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白酒高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以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艺和省级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核心,构建起了以化工、环境与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支撑的化工与材料科学学科群,“有机氟单体及高性能氟聚合物产业化新技术开发”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省级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省级一流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核心,构建起了信号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等支撑的控制与智能装备学科群,是西南地区自动化仪器仪表、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及制造等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以工商管理、会计、农林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和法律等支撑的管理与经法学科群,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高素质管理、法律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以教育学和艺术学科为核心,构建起了以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支撑的人文与艺术学科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人才培养:求知在川轻化,成才在川轻化。学校现有24个学院,77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近4.3万余人。半个世纪来,学校共培养了24万余名毕业生,涌现出如中科院院士颜德岳、原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良等一大批在科学界、企业界、教育界成就斐然的杰出校友。学校现有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9个省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3门国家一流课程,43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从严施教,推行本科教学质量“11258”量化指标考核,整体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中国白酒学院、彩灯学院、盐帮美食学院、氟材料产业学院、应急与安全学院等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竞赛活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000余项。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得到社会高度认可,是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科学研究: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成绩斐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语委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23年科技活动经费达到3.1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1项。学校拥有国家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矿山尾渣资源化利用、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四川省工程实验室2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绿色催化、企业信息化与物联网测控技术、精细化工助剂及表面活性剂、桥梁无损检测与工程计算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川酒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南发展研究院1个;长江上游地区白酒数智化管理与生态决策优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彩灯文化与技艺创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1个;民俗灯文化、酒知识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川酒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基层司法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旅游科研重点基地1个;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社会服务:学校始终坚持“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战略,立足川南、辐射川渝、面向全国,先后与地方政府、上市企业签订了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在耐腐蚀、耐高温等特种关键材料研制领域解决了一大批行业“卡脖子”难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白酒产业构建了“从一粒粮食到一滴美酒”的全链条科技布局,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学校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示范先进单位,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近3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达百亿元,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合作交流: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80余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累计培养了来自60余个国家近千名的各类留学生,近2000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实习、考察或联合培养,每年近百名教师出国(境)学术交流和访学。建有2个语言文化中心。获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学联合举办“视觉传达与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处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通过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参与各类特色产业学院的学习交流与实践,促进了学科和文化的交融,全面提升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半世纪风雨,半世纪砥砺,半世纪辉煌。四川轻化工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秉持“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校训,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新征程。
展开
指标体系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96/C+
综合实力
486/D+
择校顺序
省份17/四川省
学校类型112/理工
学校参考类理文类
升学率
500

D
新生质量
390

C
就业质量
500

D
薪酬
375

C
教师水平
559

D
教师绩效
624

E+
论文质量
345

C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5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20304
投资学
51
D+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88
C
030101
法学
207
C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136
C
040106
学前教育
42
B+
040201
体育教育
147
C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74
C+
050201
英语
239
C+
050205
西班牙语
53
E+
050207
日语
204
D+
050232
葡萄牙语
24
E
050302
广播电视学
98
D
060101
历史学
148
D+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61
D+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4
D
070202
应用物理学
138
E
070301
化学
146
C
070302
应用化学
163
C
071102
应用心理学
95
C
071202
应用统计学
82
C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52
C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07
D+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09
C
080205
工业设计
120
D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47
C
080207
车辆工程
116
D+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13
C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52
D
0804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80
C
080414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78
D+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22
D+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51
C+
080703
通信工程
193
D+
080801
自动化
159
C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3
C+
080902
软件工程
194
C
080903
网络工程
76
C+
080905
物联网工程
147
C
080907
智能科学与技术
77
D+
081001
土木工程
197
D+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99
E+
081008
智能建造
81
E+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61
D+
081302
制药工程
80
C+
081304
能源化学工程
43
D
081701
轻化工程
24
D+
082108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
4
E
082201
核工程与核技术
29
E-
082502
环境工程
193
D+
0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105
E-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101
C+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71
C+
082705
酿酒工程
4
B+
082901
安全工程
77
D+
083001
生物工程
105
C
083002
生物制药
47
C+
083102
消防工程
18
E+
120103
工程管理
132
C
120105
工程造价
24
B+
120201
工商管理
283
E+
120203
会计学
250
D+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155
D+
120302
农村区域发展
16
D
120402
行政管理
207
E+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105
E
120801
电子商务
109
C+
120901
旅游管理
181
D+
130201
音乐表演
40
B+
130202
音乐学
73
B
130401
美术学
90
B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39
A
130503
环境设计
113
B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34
B
专业类排名
2025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3
金融学类
331
D
0204
经济与贸易类
203
C
0301
法学类
219
C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170
D+
0401
教育学类
129
C+
0402
体育学类
257
D+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263
C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281
C
0503
新闻传播学类
346
E+
0601
历史学类
159
D
0701
数学类
291
D+
0702
物理学类
283
E+
0703
化学类
193
C+
0711
心理学类
125
C
0712
统计学类
231
D
0802
机械类
147
B
0804
材料类
157
C+
0806
电气类
250
D+
0807
电子信息类
256
C+
0808
自动化类
205
D+
0809
计算机类
201
B
0810
土木类
206
D+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166
C+
0817
轻工类
43
C
0821
兵器类
21
E-
0822
核工程类
30
E-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249
D+
0826
生物医学工程类
109
E-
0827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68
B+
0829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89
D
0830
生物工程类
97
C+
0831
公安技术类
18
D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204
C+
1202
工商管理类
328
C
1203
农业经济管理类
50
E+
1204
公共管理类
342
D
1208
电子商务类
132
C+
1209
旅游管理类
215
D+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72
B+
1304
美术学类
146
C+
1305
设计学类
101
B+
学科门类排名
2025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