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国家统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际CDIO工程教育组织正式成员,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单位。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起“三段培养、两次分流,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现有19个学院(部、中心),招生本科专业53个,3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16个;17个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其中国家级8个;9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各类在籍学生3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1500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留学生近30人、成教在籍学生5200余人。学校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学校以大气科学学科群、信息技术学科群和统计管理学科群为重点建设集群,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促进工、理、管、经、文、法、艺、农、教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现有3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ESI全球前1%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统计管理三大学科群。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服务支撑气象、统计、国防等事业发展,全面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现有2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6个市厅级科研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5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85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奖3项。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现有教师1600余人,其中博士800余人,高级职称650余人,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贡专家等120余人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气象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10余人,聘请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学校认真贯彻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及“一带一路”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大学精神,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国家统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际CDIO工程教育组织正式成员,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单位。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起“三段培养、两次分流,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现有19个学院(部、中心),招生本科专业53个,3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16个;17个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其中国家级8个;9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各类在籍学生3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1500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留学生近30人、成教在籍学生5200余人。学校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学校以大气科学学科群、信息技术学科群和统计管理学科群为重点建设集群,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促进工、理、管、经、文、法、艺、农、教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现有3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ESI全球前1%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统计管理三大学科群。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服务支撑气象、统计、国防等事业发展,全面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现有2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6个市厅级科研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5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85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奖3项。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现有教师1600余人,其中博士800余人,高级职称650余人,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贡专家等120余人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气象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10余人,聘请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学校认真贯彻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及“一带一路”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大学精神,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
指标体系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58/C+
综合实力
320/C+
择校顺序
省份13/四川省
学校类型96/理工
学校参考类工学类
升学率
382

C
新生质量
208

B
就业质量
368

C
薪酬
162

B+
教师水平
368

C
教师绩效
308

C+
论文质量
164

B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5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02
经济统计学
58
D+
020302
金融工程
73
C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80
D
030302
社会工作
117
C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10
E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20
C
050201
英语
556
E
050261
翻译
117
D+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
C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48
C
070202
应用物理学
104
D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90
C
070601
大气科学
9
C
070602
应用气象学
6
C+
070603
气象技术与工程
2
E+
071201
统计学
93
C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22
D+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12
D+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71
B+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65
C
080703
通信工程
58
B+
080704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64
D+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15
D+
080710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41
C
08071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44
B
080717
人工智能
102
B
080801
自动化
151
C
080803
机器人工程
103
C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6
B+
080902
软件工程
127
B
080903
网络工程
32
B+
080904
信息安全
48
C
080905
物联网工程
76
B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
35
B
080907
智能科学与技术
49
C+
080908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10
C
08091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94
B+
080911
网络空间安全
37
B
080917
区块链工程
1
A+
081201
测绘工程
47
C+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39
D+
082502
环境工程
129
C+
082503
环境科学
96
D+
120103
工程管理
157
D+
120202
市场营销
235
D+
120203
会计学
232
D+
120204
财务管理
227
D+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165
D+
120402
行政管理
254
E-
120601
物流管理
159
D+
120604
供应链管理
21
C+
120801
电子商务
118
C
120901
旅游管理
150
C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20
B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40
B
专业类排名
2025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
经济学类
221
D+
0203
金融学类
235
C
0204
经济与贸易类
290
D
0303
社会学类
160
D+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265
C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490
E+
0701
数学类
181
C+
0702
物理学类
153
C+
0705
地理科学类
119
C
0706
大气科学类
8
B
0712
统计学类
138
C+
0802
机械类
408
E
0806
电气类
196
C
0807
电子信息类
84
B+
0808
自动化类
151
C+
0809
计算机类
92
B+
0812
测绘类
58
C+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148
C+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307
D+
1202
工商管理类
285
C+
1204
公共管理类
369
E+
1206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120
C+
1208
电子商务类
135
C
1209
旅游管理类
99
B
1305
设计学类
499
E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