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江苏师范大学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首任校长。1956年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原徐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为基础设立徐州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该校并入我校。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2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60个本科招生专业,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专任教师185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30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5.1%,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比36.8%。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334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051人,学历教育留学生338人。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二十余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学校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5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质师范院校”项目,2022年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帮扶高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73项,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教指委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18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5项,获批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教材3部、优秀课程4门、优秀教学案例4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被国家研究生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收录优秀教学资源1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建有国家级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5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6部,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二等奖2项,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教育部虚拟实验室1个,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项,教育部“语言学课程虚拟教研室”1个,首批江苏高校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点1个,首批江苏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4项,江苏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各类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121门、江苏省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86部、江苏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2部、江苏省”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5部、江苏省优秀培育教材5部。承担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金课”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个,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1个。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现有2个学科入榜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个学科入榜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中国语言文学进入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2%。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8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四期建设工程,10个学科获批“十四五”省重点学科。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平台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36个。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7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5项(重大项目8项、领军人才项目2项、重点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7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青2项,国家优青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5项。发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论文21篇。2020年首次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部级科研奖励30项。35个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4项。拥有2个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智库,在“一带一路”研究及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获首届“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报告奖”。学校注重政产学研合作,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致力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搭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平台,建立和完善了以政产学研相结合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体系。与徐州、连云港、泰州等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200余家。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荣誉称号。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获批设立淮海经济区首家雅思考点。2017年获批江苏省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2021年获批退役军人事务部全国首批“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作为全国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学校相继与英、美、澳、俄等国的141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7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留学江苏目标学校”,入选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牵头成立全国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加入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与大迈阿密亚裔商务联盟共建迈阿密商务孔子学院。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设有“一带一路”研究院(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其中3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设立“一带一路”研究院海外分院6所。与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建设科研平台。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建“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学校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江苏省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党委学工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咖啡时光·教授有约”主题教育网站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思政网站。学校获评“第三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等高级别奖项。研究生获得全国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4项、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特等奖9项,获评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6篇,获第二届江苏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团队”和“十佳研究生”。学校受教育部委托,组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工作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学校就业工作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学校获首批“全国文明校园”并蝉联该荣誉称号,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校园”,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江苏师大人将继续发扬“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校园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为全面建设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2024年10月)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首任校长。1956年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原徐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为基础设立徐州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该校并入我校。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2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60个本科招生专业,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专任教师185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30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5.1%,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比36.8%。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334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051人,学历教育留学生338人。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二十余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学校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5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质师范院校”项目,2022年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帮扶高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73项,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教指委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18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5项,获批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教材3部、优秀课程4门、优秀教学案例4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被国家研究生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收录优秀教学资源1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建有国家级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5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6部,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二等奖2项,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教育部虚拟实验室1个,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项,教育部“语言学课程虚拟教研室”1个,首批江苏高校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点1个,首批江苏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4项,江苏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各类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121门、江苏省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86部、江苏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2部、江苏省”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5部、江苏省优秀培育教材5部。承担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金课”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个,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1个。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现有2个学科入榜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个学科入榜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中国语言文学进入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2%。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8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四期建设工程,10个学科获批“十四五”省重点学科。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平台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36个。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7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5项(重大项目8项、领军人才项目2项、重点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7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青2项,国家优青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5项。发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论文21篇。2020年首次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部级科研奖励30项。35个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4项。拥有2个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智库,在“一带一路”研究及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获首届“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报告奖”。学校注重政产学研合作,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致力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搭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平台,建立和完善了以政产学研相结合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体系。与徐州、连云港、泰州等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200余家。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荣誉称号。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获批设立淮海经济区首家雅思考点。2017年获批江苏省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2021年获批退役军人事务部全国首批“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作为全国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学校相继与英、美、澳、俄等国的141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7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留学江苏目标学校”,入选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牵头成立全国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加入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与大迈阿密亚裔商务联盟共建迈阿密商务孔子学院。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设有“一带一路”研究院(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其中3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设立“一带一路”研究院海外分院6所。与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建设科研平台。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建“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学校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江苏省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党委学工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咖啡时光·教授有约”主题教育网站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思政网站。学校获评“第三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等高级别奖项。研究生获得全国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4项、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特等奖9项,获评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6篇,获第二届江苏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团队”和“十佳研究生”。学校受教育部委托,组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工作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学校就业工作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学校获首批“全国文明校园”并蝉联该荣誉称号,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校园”,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江苏师大人将继续发扬“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校园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为全面建设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2024年10月)
展开
指标体系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163/B
综合实力
204/B
择校顺序
省份20/江苏省
学校类型18/师范
学校参考类综合类
升学率
229

B
新生质量
258

C+
就业质量
228

B
薪酬
201

B
教师水平
143

B+
教师绩效
210

B
论文质量
75

A
历史排名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排行
名






专业排名
2025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10101
哲学
66
E
020101
经济学
119
C
020302
金融工程
35
B+
030101
法学
146
C+
030302
社会工作
95
C+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58
B+
040104
教育技术学
16
B+
040106
学前教育
26
A
040107
小学教育
6
A+
040201
体育教育
57
B+
040202
运动训练
64
C
04020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30
D+
040214
足球运动
17
D+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2
A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50
B+
050107
秘书学
21
B
050201
英语
107
B+
050202
俄语
80
D+
050205
西班牙语
45
D
050207
日语
206
D+
050261
翻译
63
B
050302
广播电视学
34
B
050303
广告学
57
B
060101
历史学
60
B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80
B+
070201
物理学
61
B
070301
化学
65
B
070501
地理科学
34
B+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76
C
071001
生物科学
52
B+
071002
生物技术
82
B
071102
应用心理学
47
B+
071201
统计学
83
C+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10
C+
080205
工业设计
121
D
080207
车辆工程
109
D+
080218
智能交互设计
5
C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49
D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56
C+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18
B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83
D+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96
C
080717
人工智能
120
C+
080801
自动化
209
D
080802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10
B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39
C+
080902
软件工程
175
C
080907
智能科学与技术
58
C+
08091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54
B
081201
测绘工程
40
C+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30
C
081302
制药工程
73
C+
082802
城乡规划
50
B
083002
生物制药
21
B+
120203
会计学
211
C
120204
财务管理
187
C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40
C+
120402
行政管理
84
C+
120601
物流管理
76
B
120901
旅游管理
86
B
130201
音乐表演
139
D
130202
音乐学
25
A
130206
舞蹈编导
6
A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21
B+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39
B
130311
影视摄影与制作
8
B+
130401
美术学
25
A
130405
书法学
19
B+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8
A
130503
环境设计
28
A
0502100
语言学
5
E+
专业类排名
2025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101
哲学类
66
E
0201
经济学类
140
C+
0203
金融学类
174
C+
0301
法学类
163
C+
0303
社会学类
123
C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84
B
0401
教育学类
25
A
0402
体育学类
76
B+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59
B+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123
B+
0503
新闻传播学类
94
B+
0601
历史学类
70
B
0701
数学类
118
B
0702
物理学类
106
B
0703
化学类
114
B
0705
地理科学类
64
B
0710
生物科学类
90
B
0711
心理学类
66
B
0712
统计学类
115
C+
0802
机械类
201
C
0804
材料类
283
D
0806
电气类
175
C
0807
电子信息类
163
B
0808
自动化类
186
C
0809
计算机类
242
C+
0812
测绘类
48
C+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145
C+
0828
建筑类
118
C+
0830
生物工程类
60
B
1202
工商管理类
292
C+
1204
公共管理类
165
C+
1206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119
C+
1209
旅游管理类
120
B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50
B+
1303
戏剧与影视学类
61
B+
1304
美术学类
54
B+
1305
设计学类
121
B+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